首页 > 走进海安 > 工艺特产
工艺特产
  • 糯米陈酒酿制技艺
    糯米陈酒是海安的特产之一,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无锡高车渡人蒋文枢来海安开创“蒋鼎兴酱园”,就研制出糯米陈酒。尔后,糯米陈酒便从海安推广而之,名声远扬。该酒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制作工艺结合新的科学技术,经化发酵,长期陈酿,精心过滤制成,具有原色原味...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5-02-11
  • 南通扎染技艺
    扎染,古称“绞缬”,又名“撮晕缬”,指“有花纹的织物”。秦汉时期始有记载,唐为盛时,并随外域来朝,丝路畅通。扎染艺术壁挂之画卷情真意切,犹以点线绞缬之多重性染技,色见多层,艳丽无比,非笔力描绘所能及。扎染技术服饰之彩绘艳丽典雅,犹以没骨画法之中国画技法见于印染面料,怡然生趣,意无尽处,非机...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4-08-14
  • 桑果黄酒
    桑果黄酒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优质糯米,上等新鲜桑果为原料,让桑果汁跟糯米共同发酵,其受到酒药,酵母菌的共同作用,发酵生成人体不能合成的十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质。酒体温而不甘,和特有的桑果香等复杂口感慢慢充溢,醇厚浓香。经过泡米、蒸饭、拌酒曲、兑桑果汁、开耙、降温、陈酿等五十多道工序精心酿制而成,...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4-04-28
  • 葫芦画
    葫芦烙画一般以没有阴皮的金黄色葫芦为佳。因其色泽金黄,葫芦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适合多种技法。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拟稿人:黄玉立   ...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4-04-28
  • 海安陡锅米榍饼
    原料:籼米。除杂后用清水淘净,晾干后用研石磨磨成米粉,用少量清水调成较厚的米糊加入酵母,在容器内调匀待其发酵。酵母的初次制成,是用米粉煮成“糁儿粥”,待冷却后让其在无菌的情况下生成酵母。米粉发酵后,自然产生甜味,不必加糖兑碱。制作方法:将铁锅烧至可以粘上米酵而不至迅速下滑,用左手拿勺子箍出...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3-11-28
  • 海安麻虾酱
    麻虾,又名糠虾,是一种独产于江苏海安李堡地区的一种淡水小虾,多见于没有淤泥没有污染的河流内。麻虾皮薄质软,只有芝麻大小,该虾单体重0.006g,体长0.9cm,每100克固形物中含蛋白质15克、钙100毫克、锌6毫克、磷230毫克。自古民间就有“好菜一桌,不及麻虾一吮”之说。麻虾酱由鲜虾1...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3-06-21
  • 里下河小方糕
    里下河地区素以盛产稻米而称著。米为这一地域人民群众的主食。以糯米粉、籼米粉拌兑,用“糕箱”筛粉成型,再经沸水蒸制而成的里下河小方糕,有独具地域特色、富含民俗意蕴、展现艺术文化的个性,在该地域之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现在,已经开始走向市场。里下河的小方糕,属米粉类蒸制糕点,流传于海安里下河及...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3-01-05
  • 海安鱼汤面
    在海安,里下河水乡地处通扬运河以北、串场河向西,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里下河水乡河港交错,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菜。鱼不但可以作为主菜,还可以作为辅料,做成三餐。鱼汤面就是里下河人世代相传的特色早餐。如今,以小鲫鱼、杂鱼熬制汤料制作鱼汤面不但在里下河水乡盛行,在海安南部的高沙土地区、海安东...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2-11-03
  • 胡集竹编
    竹编是海安通扬河以南,乃至整个黄桥老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旧时,农家生产工具中使用的挑泥的簸箕、选种的筛子、运粮的箩筐、晒粮的盘篮,……农家铺的凉席、乘凉用的竹床、小憩用的竹椅子,乃至凉枕儿,……都是竹编工艺活儿,用“农家没有竹编不起色”这句话来形容竹编工艺品的用途之广,丝毫也不夸张。因为...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2-10-10
  • 南通勾针衣技艺
    勾针线编,是指使用“勾针”为工具,以棉线、毛线、丝线、化纤线等不同质地的线为原料,编织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这类勾针工艺  艺品,历经了一个从发髻网、发罩(又称压发帽),到桌布、沙发套花边,再到粉扑、水烟台套、童鞋、服饰制品的发展创新过程。经原江苏省工艺美术进出口总公司命名为“勾衣之...
    来源: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时间2022-09-05
  • 首页
  • 上页
  • 1
  • 2
  • 下页
  • 尾页
  • 跳转
  • 页 / 共 2 页, 检索到 13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