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海安 > 工艺特产
南通勾针衣技艺
来源: 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9-05 字体:[ ]

勾针线编,是指使用“勾针”为工具,以棉线、毛线、丝线、化纤线等不同质地的线为原料,编织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这类勾针工艺  艺品,历经了一个从发髻网、发罩(又称压发帽),到桌布、沙发套花边,再到粉扑、水烟台套、童鞋、服饰制品的发展创新过程。经原江苏省工艺美术进出口总公司命名为“勾衣之乡”的海安,生产和畅销国内外的美乐牌“勾针衣”,在其鼎盛时期,一度享有盛名。

勾针线编工艺使用的工具,是一根16号或18号的长约15-16公分的不锈钢“勾针”(旧时为型号相当的铜丝),在其一端磨细,并切削(或锉)成有“倒序”的钢针。操作者右手握针(相当于握笔法)左手捏线,用勾针的倒序,取“勾、缠、挑、绕、扣”之法,勾制勾针小件制品,并在其外观上叠观出花型纹样,以增添其形式美感。如在粉扑的面层勾制“吉祥如意”、“并蒂莲花”的图案,在水烟台套的面层勾制“团寿”、“松鹤”的图案等。

海安地处江淮平原、江海平原交错相接的地段。受农耕社会之背景及地域风俗习惯之影响,旧时,女人的发型是青春期梳辫子,婚后盘发髻。女人的发髻外边戴一个发髻罩(俗名“网儿”)。发髻罩的制作江淮地区取“梭织”。江海地区(即海安河东地区)则取“勾针”勾制。所以海安的勾针线编工艺原本分布于海安县城以东的西场、丁所、李堡直至黄海之边一线及其周边乡村。这一工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原海安县线网中心社(后为海安县工艺美术公司)开发,迅速向全县普及,并且形成“松散型”的“企业化”生产管理方向发展,及至70年代、80年代其工艺水平和普及面均到达顶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千年以来,已经向周边县(市)和省份(如山东、安徽、河南)辐射,并向越南、印度流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