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4年工作要点
来源: 海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时间:2024-03-07 11:42 累计次数: 字体:[ ]

海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海安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扣“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和打造上海卫星县城的要求,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幸福宜居城市,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打造“五个海安”、建设“五个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聚焦“品质提升”,打造幸福宜居海安新名片

1.统筹城市更新空间。坚持“留改拆增治”并举的更新理念,着力补齐城市短板、激发城市活力。聚焦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科学统筹片区差异化管控,系统整合各片区功能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共配套,同时加强对上级政策的研究解读,积极主动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深挖城区优质资源,细化优质地块更新研究,有效盘活城区存量资源,积极探索鑫来路两侧低效产业用地退二优三再塑活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空间整合与功能优化,着力推动由房地产主导开发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提质,侧重小规模、渐进式的局部调整和功能完善,不断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路绿水秀的城市发展格局。

2.健全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开放街道”建设思路,构建城市内环外通的交通体系。实施南海大道(启扬高速至如海河)、丹凤路改造续建工程,拓宽瓶颈路,缓解交通通行压力。启动博雅园东侧道路、海陵中学南侧道路、立发桥改造等工程,持续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实施万星路、曙光西路等城区交通堵点改造,聚力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

3.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质。进一步增强城区绿地的系统性、协同性,逐步构建绿道网络,推动实现城区绿地连接贯通。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完善城区公园绿地建设,为居民提供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提升城区居民绿色宜居感受。实施红光河、曹平河等绿化工程,合理布局口袋公园、街头绿地,新增绿化面积7.1万平方米,建成省“乐享园林”1处。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市民身边延伸,构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体系。推进新建住宅供电外线配套工程建设,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用电需求。继续实施中俄东线天然气高压管线配套接收工程,持续推进老旧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加快瓶装液化气市场整合,增强天然气稳定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高质量推进妇幼保健院搬迁装修改造、核医学装修改造、实验中学外迁、海陵中学教学楼、曲塘中学教学综合楼和海警海安工作站续建等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聚焦“绿色发展”,描绘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

5.持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园林绿地空间体系,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滨水绿岸等项目建设,高质量创建“乐享园林”活力空间,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务水平,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有机融合。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结合滨水空间建设,实施北凌河水质提升、红光河生态综合整治、老通扬河整治等工程,推进“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道创建。围绕“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申报评选,开展城市环境治理、照明节能改造、园林绿化提升、慢行交通系统改造等工程,稳步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6.统筹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进一步健全“水源达标、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实施引江区域供水通台管线海安段、城区水质应急处理工程、老旧二次供水改造和供水智能化改造项目,切实提升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易淹易涝片区滚动式整治和动态清零,着力强化城市汛期安全保障能力。围绕“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综合施策推进水环境治理,着力打造水清流畅、人水和谐的水环境。推进“333”(E、G区域)提质增效行动,新增达标区10.38平方公里。开展建成达标区“回头看”,确保治理成效长久稳固。加快出台排水许可相关制度文件,扎实推进排水许可证发放,落实“十必接”要求,强化源头管控。加快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扩建、恒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续建工程,谋划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曲塘和李堡污水处理厂回购工作。按照“三分建、七分管”要求,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管理。

7.强化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完善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绿色建筑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流程,确保绿色建筑品质。积极打造示范引领项目,通过行政引导和政策激励双管齐下,打造一批绿色低碳、超低能耗示范建筑,让更多高品质绿色建筑产品落地,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和完整的管理办法。

三、聚焦“稳进提质”,构建多元住房保障新体系

8.助推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积极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新形势,分析研究、精准施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持续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化解市场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9.提升住房精准保障水平。深化住房供需匹配研究,精准测算全市居民各类住房需求,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努力建立人房地钱基本匹配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指导推进丝厂、闸东路等区域安置房建设,重点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0套。

10.探索房地产发展“政策组合拳”。开展国企回收房源试点,探索制定科学合理、多方得利的住房“以旧换新”政策;鼓励农村居民有偿退出宅基地到城区购房,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步伐。结合海安实际,优化出台2024年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措施,有序推进国企闲置安置房上市交易和地下空间办证等事项,有效盘活存量资源。

四、聚焦“内外兼修”,打造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

11.推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径探索,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有重点、有步骤、分区域、分类型统筹推进,培育一批有活力、有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加强特色产业、美丽环境和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增强生活服务功能,着力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营造特色城镇美丽宜居环境,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城镇特色文化。

12.大力推进老旧集镇更新提升。坚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管理有序、发展持续、百姓受益”总体目标,聚力推进11个改善型、22个提升型老旧集镇更新提升。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创新城镇管理,增强发展活力,补齐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全面梳理老旧集镇内国有、集体等闲置资产,坚持一镇一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梳理盘活现有资源,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深入挖掘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城镇建设模式。

13.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坚持镇村纵向发力、部门横向联动,全力推进“三师下乡”行动,引导设计领域本土力量参与“三师”下乡,打造一批特色田园培育村、示范培育村、老旧集镇更新村,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地域风貌特色,力争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

14.加强农民建房规范管理。严格规范农民建房,严肃查处乱占耕地建房违纪违法问题和失职渎职行为,定期通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农村宅基地集约节约利用和村庄低效用地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聚焦“改革创新”,积蓄服务发展大局新动能

15.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拓展工程建设项目高频事项集成办理,探索“容缺受理”“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机制,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坚持“提前介入、全程跟进、及时指导、兜底服务”理念,在招标、审图、施工许可办理等环节开展全流程跟踪服务,切实做好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帮办快办和矛盾问题协调,保障重大项目早日落地建设、投产运行。

16.探索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新模式。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办法》,通过整合专业力量、完善政策办法、优化体制机制等,完善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体系,推动“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四权分离,加强廉洁风险管控。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集中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提升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推动政府投资工程高质量完成,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满意工程。

17.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出台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建设工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狠抓工程质量管理,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规范工程质量检测行为,开展建材打假专项行动,鼓励工程创优,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建筑产品。

六、聚焦“安全稳定”,筑牢住建领域安全新防线

18.实施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普查,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配套建设物联感知设备,系统构建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体系,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感知能力,同步实施市政道路地下病害探测工程,开展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针对在建市政工程,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督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9.持续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围绕燃气经营、储存、输配、使用等环节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巩固瓶装液化气行业整合成果,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发展、标准化服务的行业模式。着力提升燃气使用端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推进燃气用户不合格“灶管阀”隐患排查整改。常态长效抓好违规用气清理整治,确保车库、高层建筑等不符合安全用气条件场所违规用气以及私拉乱接燃气管道等隐患“动态清零”。

20.加强既有建筑安全管理。持续推进自建房等既有建筑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更新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信息归集平台,抓好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改销号。严格落实既有建筑隐患动态排查工作,将隐患排查常态化,切实做到“应排尽排,应鉴尽鉴,应治尽治”,杜绝房屋倒塌伤人事故发生。

七、聚焦“作风建设”,彰显住建人奋进争先新面貌

2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住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舆情等阵地建设,不断增强新闻传播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

22.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加强住建系统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打响“廉韵助建”廉洁文化品牌,扎实开展“5.10”思廉日、“算账教育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争创清廉科室、清廉支部,大力弘扬清廉家风,营造廉洁自律浓厚氛围。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等活动,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做好住建领域法治信访、12345市民热线办理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

23.拓展党建品牌效应。发挥全方位党建统领作用,高标准完成机关党建各项重点任务,积极构建全市有作为、行业有引领、条线有示范的大党建格局。把服务基层群众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全力办好住建领域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持续打造学习住建、能力住建、效率住建、民生住建、团结住建、廉洁住建等“六个住建”。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攻坚,积极打造汽车产业链“‘红链’引擎”党建品牌,构建“党建引领、行业领跑、产业链接、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助推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

24.狠抓住建队伍建设。弘扬“四敢”精神,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锻强住建系统干部的执行力,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环境。切实用好“青匠学苑”品牌,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切实抓好创先争优、信息宣传、财务管理、精神文明、档案保密、目标考核、老干部服务、工青妇等工作,为确保全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始终以坚定清醒的政治自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贡献更多的住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