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与寒冷、潮湿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皮损常表现为红斑或结节,严重时皮损部位可见水疱、溃疡,以及自觉瘙痒、肿胀或疼痛。病情严重时可损伤肌肉、骨骼,引起全身症状。常发于冬季及初春天气寒冷季节,且易来年复发。
疾病分类
Ⅰ度(红斑性冻疮)、Ⅱ度(水泡性冻疮)、Ⅲ度(腐蚀性冻疮)、Ⅳ度(坏死性冻疮) 。
主要原因
低温环境
冻疮的发生主要由于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在寒冷刺激下血管痉挛收缩,引起组织缺氧导致细胞损伤,久之血管麻痹扩张引起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血液循环障碍,再加上细胞损伤致细胞代谢不良,发生冻疮引起组织损伤甚至发生坏死。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女性、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雷诺氏病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 。
症 状
冻疮主要发生在手足、耳廓、鼻等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多先觉寒冷感及针刺样疼痛,继则出现皮肤紫色红斑、结节,自觉瘙痒、疼痛;重者皮损呈大小不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自觉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若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骨坏死、湿性坏疽,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血管外科等。
日常防护
了解必要的防寒、防湿、防风知识,避免冻疮发生。衣服、鞋袜要穿暖,大小合适,并保持干爽。改善生活、工作环境,不要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环境。寒冷气候外出时佩戴帽子、手套,手足、面部平日可涂护肤霜多加防护。
预防措施
普及预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避免出现饥饿、疲惫乏力、营养不良等情况。平日可经常按摩易发生冻疮处,促进血液循环;经常用热水、冷水交替洗手洗脸,改善毛细血管收缩功能。每日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防治冻疮发生。在寒冷环境下工作人员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手、足、耳、鼻等肢端及暴露部位,要加强防护。作业时间不宜过长,穿宽松鞋袜并保持干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