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文广旅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来源: 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5-07-16 15:26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全市文广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干字当头、实干争先,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为主线,创新实施“六大工程”,坚持“文广旅产业、事业”双向发展,推动文旅项目量质齐升、文化服务质效双优,相关指标均达序时进度,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一、2025年上半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亮点特色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招引交出合格答卷

1.招商引资质效并进。赴市外开展文旅项目招商3次、科技招商2次,组织文旅专题招商推介1次,“海纳百声 安传四方”城市文旅项目、米德来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等14个文旅项目完成集中签约。

2.项目建设提速攻坚。2025年我市申报入选南通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额8.65亿元,1-6月份投资额完成4.39亿元。围绕南通市“龙虎榜”项目考核目标,上半年通过1000万元文化娱乐业新开工项目认定4个、亿元旅游业新开工项目认定3个、1000万元文化娱乐业竣工项目认定3个。

3.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上半年,拟兑现市本级2024年文化旅游行业贷款贴息12.0475万元,新增入库规上文化娱乐业企业2家,通过南通市1000万元营收大企业认定2家,1-5月全市规上文化体育娱乐业累计营业收入1.594亿元,同比增幅46.5%。

(二)文旅消费绽放新的光彩

1.抓活动刺激消费。持续在喜润城、万达广场等商圈举办各类文旅促消费活动100余场,持续性开展“艺教之道”系列文艺活动5期。举办“带着父母看海安”“我为家乡文旅代言”活动,网络话题视频播放量超10万次。引导和组织鑫缘丝绸、海安麻虾酱等亮相南通市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华艺扎染亮相深圳文博会,带动海安特产与文创产品销售。

2.抓节日引爆消费。春节期间,联动瑞海文旅打造新春灯会,获央视专题报道,吸引近10万人次打卡。“五一”期间,“五一古装集市”和梦幻大马戏等活动,累计带来17万消费人流量。5月18日,南通市“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在海安开幕,“学霸”康熙主题特展被新华社、央视频等17个主流媒体点名报道,截至6月底,购票人次超5.1万。

3.抓流量带动消费。组织南通文旅达人和海安文旅推荐官,打卡宣传海安美景、美食,提升线上热度。持续在央视、《香港商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提高海安文旅知名度。精准对接年轻客群,推出新年祈福许愿墙、安平中路美食墙及“鹿鸣青墩”“河小豚”等网红打卡点,为城市积攒人流量和消费动力。实施博物馆、图书馆延时开放服务,提高场馆服务人次。

(三)公共服务彰显惠民实效

1.丰富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海安时常入梦来”家书展,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策划组织2025“明天会更好”海安春晚、2024年度群文会演等大型文艺演出,观众达5000多名,反响热烈。承办省级“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优秀作品巡演,近千人现场观看。创新开展“繁星夜校·机关加油站”“车间音乐会”等文化志愿者活动10场。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欢乐大舞台”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700余场。

2.释放阵地综合效能。2月,南通市华艺扎染博物馆入选2025年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优化文博图场馆阵地服务,持续开展“青少年文学讲堂”等阅读推广活动59场,播放公益电影15场,受众达5.1万人次。紧抓“博物馆热”,广泛开展“韩公馆里过大年”“博物馆奇妙夜”等社教活动60余场。截至6月,图书馆内流通读者26.3万人次,流通图书81.1万册次,新办读者证1224人次。博物馆预计接待各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参观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超500场,接待游客总量近15万人次。

3.深化文艺精品创作。召开编创团队座谈会,全力备战省、市级文艺奖项。组织开展“文艺会客厅”活动4场,推出原创实景戏剧《烽火·广玉兰》。5件作品冲刺五星工程奖,10件作品入围文华奖终评,6件作品申报南通市202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作品扶持,8件作品申报江苏省艺术基金。2月18日,原创舞蹈《青墩玉影》应邀赴南京参加江苏省首届优秀原创舞蹈展演。3月,海安市梨园剧社、海安市芳华艺术团入选2025年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文遗保护传承文明薪火

1.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全面完成博物馆盘库建档工作。全力推进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截至6月底,已全面完成全市31处三普点位的数据、图纸复查修改工作,并对灭失文物、传统村落、文物普查线索进行了现场踏勘评估,10处新发现文物点位完成数据采集上报。

2.创新非遗传承利用。5月10日,海安非遗代表性项目在CCTV《田野欢歌》频道播出。组织省第二批非遗工坊和2025年非遗保护资金申报,新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个。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40课时。打造“年里年气”“老街记忆”等主题非遗市集、艺术展览、特色活动12场,吸引市民10万余人次。

3.加强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海安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目前,该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江苏省文物局审批,并纳入南通市文广旅局向上争取专项文保资金的项目库。

(五)监管利剑守护发展根基

1.强化执法检查。集中开展年度文化市场“使命”行动,出动检查人员645人次,检查各类场所215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件,共处罚没款48881元,没收出版物1158本。有序落实“扫黄打非”工作任务,持续开展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专项检查。开展剧本娱乐场所违规剧本清查专项行动,下架违规剧本7册。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作为日常监管重点,查处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案件1起。加强艺培机构审批监管,完成117家已合规艺培机构在全国监管平台登记录入、开通支付与上架课程工作。

2.护航营商环境。开展旅游行业“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问题专项整治,受理闭环旅游投诉11起,开展旅游地接抽查7次,联合公安、交运开展旅行社及包车检查3次。持续推进法治建设,开展新施行法律法规学习培训2次,民法典宣讲沙龙活动2次,普法宣传活动6次,线上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答题活动3期、旅游防诈指南2期,依托图书馆播放公益法治电影2期。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今年以来共实施免罚2件,轻罚4件。

3.抓牢安全生产。扎实推进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专项整治,召开全市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1次。制定全市文广旅行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年度重点任务,明确各级职责。聘请专家参与检查,累计检查复查企业约370家次,排查隐患381条,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实行闭环管理。开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传输、网络及设施安全交叉检查,召开安播会议3次,联合台网开展演练1次。上半年行业内未发生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可控。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旅项目建设相对薄弱。我市文旅产业项目规模与效益有待提升,现有文旅项目体量和经济效益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产品供给体系不够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亟需加强。

(二)文旅融合深度还不够。全市文旅资源整合不足,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星级酒店等参与不够,未能形成全域联动效应。在文旅宣传、推广等活动上创新力度还需加强,虽然今年,我局组织了一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但存在景区覆盖率低、形式较为传统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文旅消费的带动效应。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紧盯招商引资,提升文旅发展动能

一是注重招大引强。持续开展项目招引,以开拓青年消费市场为导向,加强和上海、南京、长沙等地重点文旅项目的洽谈,引导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海安。

二是狠抓项目品质。推动大生·鑫天地项目完成建设并试营业,支持华艺扎染博物馆、新通扬河生态区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强化全市文旅产品供给。

三是提升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南通市考核目标,推动大企业入库培育、文旅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确保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目标并在南通市考核中争先进位,促进全市规上文化娱乐业营收增长。

(二)紧盯文旅消费,持续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做美人文经济。联合海安旅游协会筹备2025年“江海文明之源 海安有你更美”文旅推广系列活动,提升海安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暑假、中秋、国庆等假日,继续开展“文化进商圈”活动,为商业综合体注入文化活力。指导景区景点推出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文旅促消费活动,将传统文化转变为旅游流量和消费增量。鼓励旅行社、星级酒店策划多形式、互动式、面对面的消费体验活动,增强群众消费意愿。

二是做大乡村旅游。结合夏季时令,鼓励蓉和怡心园、雅周现代农业园、海之珑林憩休闲空间等乡村旅游点推出采摘品尝、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联合区镇开展多场夏季啤酒狂欢活动,打造“啤酒+美食+游乐+演出”的全链式活动模式,提升暑期消费热力。

三是做强品牌宣推。举办大型海安文旅资源宣传推介会,拓展苏南文旅市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整合海安历史底蕴、非遗美食、休闲点位等资源,拍摄专题宣传片,扩大影响力。持续在博物馆、重要商圈设计城市网红打卡点,为博物馆特展、商圈集聚人气。用好海安文旅推荐官,在小红书、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触达、裂变传播。

(三)紧盯文化惠民,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深化品牌培育。以创成“2025年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多元多层开展“剧说海安”“绽放的花朵”等活动,打响“青少年美育”品牌。持续做优“繁星夜校”品牌,创新开展“点单式”文化惠民服务。着力提升“乡歌村舞”品牌影响力,培育更多优秀乡土文艺作品和人才。继续推出系列化、特色化阅读推广和社教研学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集群。

二是深耕服务质效。整合优质文化资源,高质量办好“欢乐大舞台”“四季村晚”“海陵之夏”等文化活动。拓宽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内容与形式,全年不少于100场。举办市民艺术大学、“七彩的夏日”等公益培训班,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体验。推出“书香进万家”巡回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

三是积极参赛备赛。举办“文艺会客厅”6场,认真打磨海安本土艺术生产原创精品,着力提升作品艺术性与人文性,高质保量完成全年精品生产创作不少于30件任务,全力冲刺“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文华奖”。

(四)紧盯文化传承,推动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一是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挖掘民间优质非遗项目,常态化做好非遗“六进”工作,确保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年不少于120课时。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打造“非遗新绎直通车”,推出“味蕾上的非遗”“非遗体验官”“非遗推广官”,全面激发非遗的消费活力、传承活力和宣传活力。

二是做实文物基础数据。按照省市要求,高标准推进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对已录入“四普”数据开展多次校验,确保普查数据精准。继续以征集海安历史遗存为主,开展2024年度文物征集,增加我市藏品类别和数量。

三是聚焦文物保护工程。继续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加强与南京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对曲塘唐井遗迹、墩头长挌村新石器遗址等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力争有所收获。继续加强面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以“三防”和“预防性保护”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五)紧盯文旅市场,强化监管服务质效提升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持续推进旅游行业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现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领域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智慧执法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二是坚守安全底线。持续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紧盯问题排查、销号整改,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好跟踪问效。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消防、公安、交运、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系,做好涉水旅游项目安全监管。

三是健全艺培管理。在线公布艺培机构“黑白名单”,进一步动员未审批机构进行合规审批。持续做好对已审批艺培机构的监管和服务,创新组织开展“艺教之道”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更便捷享受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