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盯招商引资,提升文旅发展动能
一是注重招大引强。持续开展项目招引,以开拓青年消费市场为导向,加强和上海、南京、长沙等地重点文旅项目的洽谈,引导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海安。
二是狠抓项目品质。推动大生·鑫天地项目完成建设并试营业,支持华艺扎染博物馆、新通扬河生态区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强化全市文旅产品供给。
三是提升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南通市考核目标,推动大企业入库培育、文旅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确保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目标并在南通市考核中争先进位,促进全市规上文化娱乐业营收增长。
二、紧盯文旅消费,持续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做美人文经济。联合海安旅游协会筹备2025年“江海文明之源 海安有你更美”文旅推广系列活动,提升海安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暑假、中秋、国庆等假日,继续开展“文化进商圈”活动,为商业综合体注入文化活力。指导景区景点推出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文旅促消费活动,将传统文化转变为旅游流量和消费增量。鼓励旅行社、星级酒店策划多形式、互动式、面对面的消费体验活动,增强群众消费意愿。
二是做大乡村旅游。结合夏季时令,鼓励蓉和怡心园、雅周现代农业园、海之珑林憩休闲空间等乡村旅游点推出采摘品尝、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联合区镇开展多场夏季啤酒狂欢活动,打造“啤酒+美食+游乐+演出”的全链式活动模式,提升暑期消费热力。
三是做强品牌宣推。举办大型海安文旅资源宣传推介会,拓展苏南文旅市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整合海安历史底蕴、非遗美食、休闲点位等资源,拍摄专题宣传片,扩大影响力。持续在博物馆、重要商圈设计城市网红打卡点,为博物馆特展、商圈集聚人气。用好海安文旅推荐官,在小红书、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触达、裂变传播。
三、紧盯文化惠民,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深化品牌培育。以创成“2025年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多元多层开展“剧说海安”“绽放的花朵”等活动,打响“青少年美育”品牌。持续做优“繁星夜校”品牌,创新开展“点单式”文化惠民服务。着力提升“乡歌村舞”品牌影响力,培育更多优秀乡土文艺作品和人才。继续推出系列化、特色化阅读推广和社教研学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集群。
二是深耕服务质效。整合优质文化资源,高质量办好“欢乐大舞台”“四季村晚”“海陵之夏”等文化活动。拓宽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内容与形式,全年不少于100场。举办市民艺术大学、“七彩的夏日”等公益培训班,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体验。推出“书香进万家”巡回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
三是积极参赛备赛。举办“文艺会客厅”6场,认真打磨海安本土艺术生产原创精品,着力提升作品艺术性与人文性,高质保量完成全年精品生产创作不少于30件任务,全力冲刺“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文华奖”。
四、紧盯文化传承,推动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一是推进非遗活化利用。挖掘民间优质非遗项目,常态化做好非遗“六进”工作,确保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年不少于120课时。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打造“非遗新绎直通车”,推出“味蕾上的非遗”“非遗体验官”“非遗推广官”,全面激发非遗的消费活力、传承活力和宣传活力。
二是做实文物基础数据。按照省市要求,高标准推进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对已录入“四普”数据开展多次校验,确保普查数据精准。继续以征集海安历史遗存为主,开展2024年度文物征集,增加我市藏品类别和数量。
三是聚焦文物保护工程。继续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加强与南京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专业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对曲塘唐井遗迹、墩头长挌村新石器遗址等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力争有所收获。继续加强面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以“三防”和“预防性保护”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五、紧盯文旅市场,强化监管服务质效提升
一是加强市场监管。持续推进旅游行业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现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领域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推进包容审慎执法、智慧执法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二是坚守安全底线。持续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紧盯问题排查、销号整改,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好跟踪问效。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消防、公安、交运、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系,做好涉水旅游项目安全监管。
三是健全艺培管理。在线公布艺培机构“黑白名单”,进一步动员未审批机构进行合规审批。持续做好对已审批艺培机构的监管和服务,创新组织开展“艺教之道”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更便捷享受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