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商务工作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商务局、投资服务中心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各项工作,全力落实“六稳”“六保”各项任务,坚决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有力拉动了消费快速回升,持续推进了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开创了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抗击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南通各县市区唯一;被海安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集体”;市场运行监测、外经合作业务、商贸流通等工作名列南通前茅;高质量发展考核全市领跑,商务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南通第一。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9亿美元,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0个。实现进出口总额175.5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排名南通第二。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1.97亿美元,排名南通第一;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实现1.4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8家,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7.55亿美元,新增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13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三个全方位”月度考核社消零工作综合排名南通第二。
(一)增速提效,对外开放再添新动能
利用外资稳中提质。狠抓外资到账,建立外资工作通报机制,压实到账任务,提前一季度完成南通市加压指标。落实全市重大外资项目攻坚推进机制,实行分级挂钩服务,协调解决项目落户中的问题,力促重大外资项目招引落户,全年确认南通市外资重大项目10个,其中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强化企业服务,搭建市级外语平台人才库,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站,积极帮助联发纺织、鹏飞集团等26家外经贸企业,办理32名外籍专家来华邀请函,为我市重点外经贸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力以赴稳定外贸总量,外贸进出口总值自2月份以来逐月增长,增幅排名南通前列。不断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在南通市本级以外率先成立规模最大的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入驻企业26家,覆盖保额1.63亿美元。积极应对疫情,创新海外市场拓展方式,成功举办“2020海安名品境外展-巴西纺织品及家庭用品线上专场”及“2020年江苏品牌产品线上丝路行(中东欧、中东—海安专场)”等活动,助推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外经外包稳步发展。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带动产品、技术、设备出口,2020年天楹环保设备实现进出口超5亿元,推动外经贸协同发展。企业创牌硕果累累,海安软件园蝉联“中国数字服务暨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特色园区”“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称号,获评“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集聚示范区”。
园区活力不断释放。牵头组织开发区、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区街分设、职能分置、统分结合、形成合力”的目标,充分展现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进一步拓展平台口岸功能,苏中唯一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站成功获批,与阿里巴巴海安国际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政策推动持续加码。落实重点外经贸企业“市级负责人一对一挂钩”机制以及50强重点外贸企业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精准施策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精神,研究出台《关于海安市2020年促进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海安市2020年稳定外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服务业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惠企政策,发放抗疫特别国债、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等近3400万元,助力支持企业平稳发展。
(二)项目为王,招商引资开创新局面
重大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集中力量主攻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创新招商方式,驻北京、上海、广深直属招商机构通过云招商、云洽谈、云会商强化跟踪落实,确保项目推动“不停歇”,签约总投资20亿元精工智造产业园项目,为海安园区提档升级再添动能。实施重特大项目AB表动态管理制度,根据产业类型、规模大小、项目成熟度实行分类管理,每周更新、每月专题研究。全年成功推进100亿元的正威偏光片项目、50亿元的恒科众创城项目、100亿元的万吨冷链港物流项目等10个重特大项目开工,成功推进100亿元的华东重机不锈钢生产项目、100亿元的比克动力电池生产项目、50亿元阿尔法智能制造项目等11个重特大项目签约。
专题招商活动取得新成效。大力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南通市投资促进周活动,举办上海、深圳、无锡、苏州等重点招商活动4次,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2个。成功举办2020中国·海安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共签约项目56个。扎实开展苏州、无锡、上海、浙北等地区“书记镇长招商周”活动,高层次、高质量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200多次,全年新增项目信息2619条,签约项目316个,为海安项目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招商研究取得新进展。围绕南通市“3+3+N”产业培育计划,加强产业发展前瞻性研究,立足我市时尚锦纶、纺织丝绸、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对各产业的本土企业现状、国内外产业布局、重点招商目标等逐一分析,为驻外招商人员指明产业招引方向。结合制造业百强、制造业企业税收基金百强、亩均税收百强等榜单,分析招商引资企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热情。研究分析“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形成分析报告,为招大引强提供精准招商目标。
(三)多措并举,商贸流通激发新活力
促进社会消费复苏回暖。大力推动政银合作,持续开展“惠民生、促消费,幸福海安消费促进季”活动,先后发放13轮“政府消费券”1200余万元,撬动消费超1亿元。组织开展东部家具城首届云端家具展销会、文峰大世界“夜生活节”、国庆车展等40余场次大型促销活动,带动消费8.6亿元,社会消费迅速回暖。组织中洋、鑫缘、品王等近25家企业参加“记忆中的南通味儿”老字号·非遗嘉年华、“当燃南通·美好生活直播间”活动,30多万观众在线观看,海安品牌得到有力推介。
挖掘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持续丰富消费业态,全力保障海安万达广场、城市财富客厅等重点商区盛大开业,金陵饭店入驻海安金融广场,满足居民高端消费需求。海安万达广场联合93家合作商户提供1千余个就业岗位,帮助解决疫情后的就业难题的事例被央视进行报道。做好发展“夜经济”文章,持续开展步行街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海安中大街”培育打造,为我市进一步挖掘和繁荣城市夜间经济,推动消费供给侧结构性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电商产业不断壮大。获评“2020年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县”。成功举办“2020中国直播经济产业峰会暨‘中国主播海安行’”活动,与盘石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签约105亿元盘石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直播电商总部项目,赋能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供应链领军企业,我市鑫缘集团、联发纺织获江苏省第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重点培育企业。高度注重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婷婷食品、金旺农开、润思达食品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2020年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项目,获批并发放省财政资金417万元。利用商贸物流产业园现有资源,积极筹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完善快递物流建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百世等5家快递公司集中入园。
(四)下沉一线,安全监管更加巩固
完善督查工作制度。强化领导干部“首责”意识、落实党政领导“一岗双责”,研究制定《商务局党组成员、领导班子成员2020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实行局领导安全生产分片挂钩监督检查责任制度,局负责人带领全局14个科室,挂钩全市12家区镇(单位),负责商务系统安全检查督查。各负责人坚持安全底线思维,按照分工要求,落实检查标准,全局上下安全检查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聘请安全专家参与安全检查,全年共派出检查组71批265人次,督改隐患1457处,发出32份检查情况通报、6份联合检查责令整改书,联合多部门对1起非法流动加油行为行政处罚。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牵头组织开展成品油(含加油站)和商业场所(含批发市场)安全、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住宿业专项整治行动,分别组建三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排查列入专项整治的商贸流通领域企业共2233家。召开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组织全市商贸流通企业签订《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聘请安全机构就有形市场、餐饮场所、加油站三大行业经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检查标准,确保各级抓安全生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三级复查复核”要求,动员企业自查、督促区镇普查,严格部门复查,建立“一企一档”,梳理隐患清单,做到逐个销号。全年共检查成品油(含加油站)和商业场所(含批发市场)、餐饮场所、住宿宾馆等共387家,发现隐患1457处,督改率达100%。牵头在全市餐饮场所推广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并推动燃气安全智能化监管,全市集中统一推广安装的达到1769户,占瓶装气总数的99.2%。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力促流通扩消费,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预期目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新招引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招引或培育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功能性机构不少于1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90亿元。实现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1亿美元,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7000万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8.4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 3.2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达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7%。
(一)抢抓机遇,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一是质量优先,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招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拓展外资引进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区镇与江苏省驻国(境)外经贸代表机构及外国驻华机构建立联动招商机制,深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支持企业利用利润、外债或其他合法资产增资扩股。突破外资重大项目,围绕制造业项目,加大招引、培育工作力度,构筑“以注册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为基础、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为支撑、3亿美元以上项目为突破”的外资项目发展格局。注重招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开辟注册1000万美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绿色通道”,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健全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工作机制,积极落实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强化企业服务,加强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精准帮助解决重点企业困难问题,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
二是做大总量,加快推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稳住外贸基本盘,强化重点企业订单监测研判,继续做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量。持续举办“海安名品境外展”活动,引导企业在深耕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RECP、CAI等自贸协定,更大力度开拓新兴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启动重点外贸企业培育计划,做大外贸规模企业,做强外贸龙头企业,推动外贸主体持续扩容。强化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研发自有技术,实施海关认证类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不断提升外贸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抢抓南通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千方百计加快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带动外贸主体、贸易方式和市场结构的整体优化。
三是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对外投资合作。提升境外投资国际化水平,引导全市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抱团“走出去”经营模式,助推重点企业实现全产业链海外布局。增强承包工程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向工程总承包、综合开发商方向转型,鼓励企业通过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F等模式,提高“走出去”质效。优化“走出去”平台服务质量,支持全市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强强联合、融合发展,以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全市外贸、服务外包共同“走出去”。
四是强化引导,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贸易载体平台,打造软件园、科创园、机器人及智能创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商贸物流产业园、523文化产业园发展服务外包、电子信息、运输服务、文化贸易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引培服贸企业壮大市场主体,建立重点服务贸易企业监测机制,着力招引1-2家知名服务贸易企业入驻海安;出台我市2021年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招大选强 ,重点突破一批重特大项目
一是加强招商方式创新,提高招商成效。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原则,在两区和有条件的区镇推进招商公司实体高效运营,形成市场化运作,行政化推动的招商引资格局。灵活运用资本招商,强化金融项目的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对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通过招引知名基金公司、风投公司、创投机构促进重大项目的落户。深入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十大产业集群,找准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重点节点进行项目招引,着力招引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链引擎性项目。借力中介力量招商,对已与区镇合作的中介组织进行综合评估,遴选出招商有实绩、项目有质量的中介组织统筹落实合作事宜,市级层面重点面向国内热点城市及欧美、日韩、港台等地的中介结构聘请“招商大使”或“招商顾问”,组织区镇与中介组织建立以优质项目落户为核心的合作关系。
二是加强招商活动组织,擦亮招商名片。重点围绕上海、苏南、北京、深圳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等重点地区开展多频次、高质量的招商活动,不断掀起招商引资新攻势。精心组织好市本级重大招商活动,联合影响力较大的机构将招商推介活动与大型论坛、知名峰会等活动相结合,扎实开展高质量发展恳谈会、投资促进周、海安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等各类活动,市投资服务中心、各区镇、专业园区、产业培育部门整体联动,策划并组织以特定产业项目招引为主题的专题招商活动。联合海安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招商活动及招商宣传方案,高频次在招商目标区域宣传海安、推介海安,为海安“大招商、招大商”营造浓烈氛围。
三是加大重大项目招引,确保量质齐优。充分发挥市直属招商局、区镇重大项目招引突击队的优势,强攻央企、国企、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大型民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等重点企业;开发区、高新区实现“10亿元、20亿元项目大发展,50亿元、100亿元项目新突破”,其他区镇做到以10亿元项目作支撑,全力提升招商实效。落实好招商奖励相关政策措施,营造全员参与招商的浓郁氛围,促进优质项目向两区有效集聚。继续实施重特大项目AB表动态管理制度,每周更新、每半月专题研究重特大项目推进制约要素,全力推进重特大项目的招引。
(三)消费升级,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一是激活消费市场。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增强市场主体实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城乡消费升级,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组织商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培育海安消费品牌,营造良好市场消费环境。利用小长假、黄金周及传统地方节庆的契机,组织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开展促销、让利活动,扩大绿色消费、体验消费、品质消费、夜间消费等新兴消费。持续推进“海安中大街”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培育工作,进一步活跃夜间经济。
二是打造商业体系。持续优化全市商贸流通空间布局和品牌建设,打造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城市商业体系。鼓励引进和创建国际国内一线餐饮品牌,加快酒店餐饮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餐饮企业,支持餐饮企业开拓市外市场。大力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味和绿色安全保障水平。加大罗森、7-11和奔驰、宝马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招引力度,培育“首店经济”,提升海安城市商业品质。
三是维护行业秩序。加强与市场监管、住建、公安、交运等相关部门和区镇、街道联动,形成条块结合、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监管责任,认真履行部门监管责任,按序时开展加油站点和商场超市、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探索和开展加油站安全生产结对帮扶工作,继续推广餐饮场所安装燃气泄漏安全保护装置,处理和化解好单用途预付卡投诉和矛盾,确保商贸流通领域秩序安全、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