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市行政审批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市场主体向往 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关键环节,大胆改革创新、锐意改革进取,释放政策红利,全力打造“办事更便捷、服务更贴心、交易更规范、群众更满意”的政务服务领域营商环境,力争各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在南通“保二争一”,全省前列。
(一)坚持目标导向,打造办事更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是推进政务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坚持“用户导向”,进一步升级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强部门对接,畅通数据资源,逐步消除“二次录入”现象。探索开展“媒体+政务”聚合服务,积极向上争取全省“媒体+政务”平台应用试点,创新开展“政务微课堂”,通过互动讲解,将办理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方式等制作成短视频,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有效避免群众“来回跑”。二是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提质增效。发挥省级“一件事一次办”试点单位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实战实效,推进“一件事”指标和效用“双提升”。对95个“一件事”进行“回头看”,通过流程再造、环节再减,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更便利、更高效。结合我市产业特点、行业特色、群众需求,在义务教育入学、异地就医、尊老金申报等特色“一件事”基础上,深入挖掘、持续推广,形成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一件事”。三是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持续推进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实现身份证、结婚证、电子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跨区域、跨层级的应用,实现更多的事项“免证办”。四是扩大“异地通办”范围。探索与“海在外”人口较多的城市建立“全域通办”机制,互设通办专窗,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收通办。
(二)聚焦市场主体,打造服务更贴心的亲商安商环境。一是推行重大项目“全链条”服务。优化完善项目预审机制,推行准入审批、土地征供、规划审图三条线同步并联审批,助力项目落地“再提速”。成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实施“一项目一专班,一项目一台账”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专题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难题,助力企业“敢干”。探索开展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对不涉及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开展豁免环评审批。探索同一地区同一类型多个建设项目,推行环评“打捆审批”。二是持续推进项目报建提质增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深入推广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证照(批文)在工程系统的场景应用。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目标,加强部门联动,推动数据共享,实现“多测合一”系统和工改系统有效对接,助力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数字化、无纸化。探索更多项目类型开展“拿地即开工”,持续放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一证办”成效。制定“建成即使用”验收工作实施方案,通过验前指导、容缺受理、告知承诺、一车式验收等服务,提高验收和备案效率。三是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全面推行公司登记、个体工商户登记全城通办,打破地域限制,满足办事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实现群众“少跑路”“就近办”。深入推进注销“套餐办”改革,破解企业退出难题。推动企业变更登记、股权变更登记数据共享、部门联动。推行“一企一照一码”应用,建立面向政务服务、行政监管等跨部门应用场景,实现“一码通查、一码通办、一码通管”,便利经营主体“一企一照一码”办事。
(三)加强交易管理,打造交易更规范的公正市场环境。一是做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深挖交易服务潜能,加强科室之间内部联动,拉长服务链条,为建设单位提供从项目立项、招标投标、项目报建、竣工验收等“一条龙”专业化、精准式服务。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场景应用,扩大使用频次和交易金额。二是全面推行“苏采云”系统。按照省财政厅要求,全面推进部署2024年政府采购项目使用“苏采云”系统、应用全省统一采购文件模版。加强各方主体培训指导,确保平台系统切换无缝衔接。探索开展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促进评审专家资源共享。三是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监管。启动海安市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用监管,通过“信用中国”“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渠道,查询投标单位、供应商等相关主体信用信息,依法依规限制“失信者”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持续深化信用结果促企减负,免收或减收信用良好单位投标保证金,引导形成“信用有价值”良好氛围。持续开展履约保证金清退,通过全面排查、多渠道提醒、主动退付等形式确保履约保证金应退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