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来源: 海安市行政审批局 发布时间:2022-12-15 10:33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深入贯彻落实我市“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聚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聚焦化解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

一、以“放管服”改革为引领,切实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

今年以来,我局紧扣“营商环境提升年”主题,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化66条内涵,对牵头23项措施,制定了具体任务分工安排表,组织专班、落实专人,定期组织召开推进会,逐项分析、逐项攻坚、逐项落实,明确完成的时限和标准,确保工作任务优质高效完成。

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开办。将医保登记纳入企业开办一体化集成服务,截至目前,企业开办数量达3473件, 8小时办结率达100%以上。开展“集群登记”。通过放宽住所登记条件,释放场地资源,打破“一址一照”限制,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今年2月,颁发了首份以“集群注册”模式登记的营业执照。开展“一照多址”登记。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多点开展经营,节省了企业增设分支机构的时间和成本。开展股权转让与个税征收“一次办”。制定了股权转让与个税征收“一次办”工作方案,推进股权转让变更登记由“能办”向“好办”转变。推进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建立海安公共地址库服务联动机制,完善海安标准地址库,逐步实现企业场所证明“承诺即免交”。推进智能审批向区镇延伸。实现市场主体登记自助办、就近办、邮寄办、异地办。

二是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一次办一次跑”为根本,重点聚焦涉企经营、项目建设、自然人三大主线,个性化开展 “一件事”探索。截至目前,共推出80个“一件事”改革事项,精简申报材料336份,减少办事环节230个,减少跑动次数达235次;申报材料平均减少38%,办理环节压缩75%,办理时限压缩率达70%左右。拓展“一件事”服务广度。对第四批18个“一件事”分批次召开了相关涉及部门座谈会,拟订了服务指南,并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推动新增“一件事”事项落地落细。延伸“一件事”服务深度。从企业和群众的心头事、身边事、最难事入手,以“办事者”的视角,牵头梳理开设便利店、开药店、开设道口、股权转让等8个“一件事”,设立主题专窗,实现“一件事”“一表申请、一次提交、一次办结”的集成服务。牵头协调涉及部门存量房合同网签、核税缴税、转移登记、抵押登记、收取登记费及颁发证书等流程再造,推动不动产登记“一人办”系统上线运行。整合优化流程,推动数据融合、平台整合,实现水电气一站式联合报装。

三是开展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我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推动“三集中三到位”。对34个部门(单位)“应进必进”政务服务进行回头看,推进99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市政务服务大厅。推进政务服务“三化”建设。持续推进市、镇(村)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开展政务服务三化试点,形成整体推进格局。推进许可事项标准化管理。梳理公布我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77项,实现同一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市不同地区和层级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同规则监管。常态化做好全市7691项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的维护工作,政务服务多项指标位于南通前列。认真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制度。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均提供扫码评价,接受群众监督,政务服务“好差评”各项评价指标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有效评价数据4.4万条,群众满意率达99.9%。全面推进“跨域通办”。制定出台我市“省内通办”“通城通办”改革实施方案,梳理形成“省内通办”事项73项、“通城通办”事项76项。今年以来,“跨域通办”办件达23.8万件。

二、以“标准规范”为引领,持续提升交易服务水平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工作步伐,全力打造电子化不见面交易智慧平台,着力提升交易服务质效。

一是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聚焦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开展清单式预约服务。对各部门、各区镇的重要项目进行摸底,提前提供政策咨询、业务辅导、场地预约等标前服务,共完成497宗项目对接;今年以来,共服务海安市长江东路世纪大桥改造工程等重大民生实事项目60个。积极响应“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部署,自今年2月10日起免收建设工程交易服务费;深化电子保函应用,加大保函使用的宣传力度,为企业提供投标担保服务。积极落实采购政策,提高政府采购项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比例。推动政府采购支出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限时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充分发挥平台见证职能作用,及时记录交易平台现场不良行为,对17起场内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有效规范了交易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代理机构实行记分考核管理,倒逼代理机构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评标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对3名违反评标纪律,履职不认真的评标专家进行处理。加强各方交易主体业务培训。针对系统操作应用、电子保函使用、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举办专题培训班19期,培训700余人次,为新业务新流程顺利上线开展、平台规范运行奠定了基础。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区镇交易指导帮带,通过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交易的质效。制定并严格落实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全市系统治理工作推进会,将任务分解到科室,责任落实到人,推进整治工作见行见效。

三是持续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创新。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会同纪委监委做好限额平台的推进落实工作。召开现场推进会、业务培训会,确定15家试点单位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发布指引,为限额以下平台交易全面铺开奠定基础。依托“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技术,实现了限额以下平台无纸化操作,不见面开标,智能化评标,全面提升小额零星项目交易效率。制订《海安市招标人信用分级管理暂行办法》,依据信用等级对招标人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以招标投标动智能化、便利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交易计划公开、健全差额履约担保和工程预付款管理,为南通招投标领域改革创新开好局、探好路。

三、以便捷高效为引领,助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审批紧跟项目跑、服务围着企业转”,着力构建多方联动+现场办公的项目审批服务新模式,全力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一是积极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并联审批、推行容缺审批、开展限时办结服务,做深做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自审承诺制,推进施工图豁免审查;推行桩基工程先行办理施工许可,保障桩基工程先行建设,其他图纸设计同步并行,为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时间,赢得主动。率先在南通建立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为项目业主提供“零跑动”、价格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南通市评价,我市工改创新举措均多于其他县(市),工改政策成果转换位于前列。

二是做深做实项目服务。积极开展项目审批“前延”服务,全面推行重大项目全链代办,进一步提升重大项目审批服务质效,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修订完善项目审核办法,明确投资发展监管协议,提前介入环保服务,梳理批前服务清单37项,强化全流程跟踪指导,助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达效。

三是提升项目报建质效。制定《海安市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审批服务简易管理实施方案》,同步启动我市低风险项目在工改系统内简易管理审批工作。目前,已孵化完成3个建设项目,2天内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备案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配合资规局、住建局做好项目批前服务,曲塘润洁项目实现一天内多证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