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深入贯彻落实我市“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工作部署,围绕打造“市场主体向往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群众所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之以恒深化改革攻坚、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
政务服务大厅累计受理办件282万件,自助办件18万件;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679个,其中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项目合计348个,交易额23.46亿元,节约资金5.05亿元;产权交易项目222个,交易额4412.79万元,增值资金223.52万元;土地出让项目109个,成交金额50.54亿元。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经济发展敢为敢干,点燃高质量项目建设引擎。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瞄准项目重点环节,抓住关键要素,持续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不断释放各项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红利,全力保障项目建设提质提速。一是持续做优项目“前延”审批服务。健全首席审批服务咨询师、代办帮办员联动制度,打造意向阶段“前延研判”、落地阶段“策划生成”、实施阶段“代办帮办”的全链服务机制。今年以来,项目备案371个,核准3个,审批58个,节能审查3个,环评审批66个。召开项目初审会议12次,通过预审项目133个(新增用地项目46个,自有厂房项目51个,租赁厂房项目36个),项目质态得到显著提升。二是创新工程项目报建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服务工程建设项目早开工的若干举措》,率先在南通开展全流程电子化施工许可“一证办理”;全力推进桩基工程先行许可,为12个项目颁发“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开展“分期竣工验收”改革举措,推动悦上湖花园、恒科众创项目早建成、快投产。今年以来,合并办理质、安监、施工许可证217个,办理线上联合验收200个,办理人防工程审批44个,竣工备案办结224个。三是深化排污总量改革。梳理建设项目类别,对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的建设项目提前指导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申请;对无需总量指标的登记管理的建设项目实现“秒批秒办”,助力项目早日通过环评审批。今年以来,共受理办结“登记管理”类建设项目66个。
(二)围绕群众需求创新创优,打造便捷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企业群众需求导向,优流程、减环节、重服务、提效能,推动便民利企再升级、再优化。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清单之外无审批”,修订完善全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76项。以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民生服务三大领域,梳理推广了96个办理量大的高频“一件事一次办”,已办结“一件事”13.34万件,企业群众平均少跑3次,平均精简材料5份。扎实做好省定19个“一件事”上线运行并产生办件。主动对接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规范”成功入选省级标准化试点。二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主动承担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和涉企经营许可两项试点,梳理了全市50项“容缺受理”清单和60项涉企经营许可清单,为南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下坚实的先行先试基础。率先推动“农商·苏服办”线上线下同步运行,银行网点变身“政务服务驿站”,全市55个农商行网点,安全生产、交通出行、就业创业类358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政银合作自助办理。截止目前,海安农商银行各网点政务服务办件总和已突破20万件,其中,社保卡激活7.55万张,打印信用报告6000余份、企业开办1864家,不动产抵押注销5452件。扩容增量“跨域通办”,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实现130项事项全流程“一窗”通办,“跨省通办”办件量超百万件。牵头优化不动产登记办件模式,一人一窗一系统常态推进,入选第三届数字政务发展年会创新案例。三是优化完善大厅管理。修订完善大厅管理办法,强化考勤纪律,提升工作效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体系,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办得成事,累计为企业、群众解决难题300多件。持续开展“走流程”活动,获得省政府办公厅《每日要情》推介,通过换位思考和主动服务的方式,集中检视窗口服务效能,解决群众办事问题65个,提出服务优化提升建设性意见32条。
(三)聚焦市场主体关注关切,厚植亲商安商营商环境沃土。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紧扣“营商环境提升年”主题,巩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让企业群众切实享受改革红利,全市新开办企业3670户,同比增长7.34%;个体工商户7809户,同比增长7.8%。一是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放宽准入、优化服务上发力,深入推进连锁机构变更集中办理改革,助力登记注册集成化便利化。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在“我的海安”APP、水务集团收费系统上实现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领域通行,助力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开户。全力服务指导“个转企、小升规”,增强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理顺个体工商户登记模式,全市10个区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登记点,疏通个体户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深入开展证照联办,助力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一次办好”,今年以来已为520家个体工商户办理经营者变更登记。二是推广应用涉审中介超市。持续优化中介超市系统建设,降低中介机构准入门槛,优化评价手段,强化宣传推广,解决企业找中介难、服务质量把控难、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截止目前在我市登记的涉审中介服务机构共248家,实际完成项目交易超过231个,相比线下选取,通过线上竞价方式,大幅降低企业在中介服务上的投入成本。三是全力推行惠企降费。继续推行“政府采购、企业免单”惠企政策,开展防雷检测、公章刻制政府买单,累计为企业减免费用近千万元。积极落实惠企采购政策,取消政府采购项目及400万以下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调低大中型项目投标保证金缴纳比例,根据信用差别化收取投标保证金,切实把政策红利普惠到各投标主体。持续加大电子保函宣传推广应用力度,为企业提供投标担保服务金额达5亿元。优化交易系统,新增保证金自动退还功能,实现投标保证金“限时即退”,累计自动退还保证金2.19亿元。
(四)深化交易平台提质提效,构建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环境。今年以来,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以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为抓手,积极推进交易服务创新争先,着力提升交易服务成效,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个季度位列南通第一,全市交易领域营商环境评价现场分析会在我市召开,获得肯定。一是全面实现沉淀保证金“清零”。针对清退时间跨度长、存量数额大、企业类别多的实际,通过制定方案、完善机制、集中清退等有力举措化解招投标历史沉淀保证金清退难题。今年以来,清退投标保证金2582万元,剩余292.87万元上缴财政专户,彻底解决了历史沉淀投标保证金的滞留难题。二是持续推进交易服务创新。率先开展长三角远程异地评审,打破时空限制,全程在线互动、同步评审打分、高效沟通协作,确保评标公平公正,累计开展42次。常态化开展智能辅助评标,实现对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及项目负责人资质证书等多个评分点的自动化评审,确保评标结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效减少专家的重复工作。目前,已在161个项目中应用智能辅助评标。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增量扩面,实现建设工程评标费、CA数字证书费等13个场景应用,累计使用1198次,金额超20亿元。三是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会,推进整治工作见行见效。修订完善招标代理机构规范化考评办法,强化招标市场与服务现场的两场联动,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平台见证职能作用,及时记录交易平台现场不良行为,对15起场内招标代理、评标专家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开展招标文件合法性审查,提出修改意见262条,保障交易公平公正。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抽取221个工程建设项目,发现问题33个,及时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到位。相关工作经验做法获兄弟县市交流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