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承担的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共2项,即设立专业律师调解工作室不少于8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300件以上。我局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作为“品质司法”的重要风向标,立足本职,统筹协调,按序时推进。截至9月底,已在全市矛盾纠纷突出领域建成8家律师调解室;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47件,接待各类咨询6515人次,各完成目标任务的100%、80%。
一、律师调解室设立全面完成
全市建成市人民法院、震阳律师事务所、交通事故综合服务中心等8家律师调解室,目前已受理调解案件19件 ,达成调解协议19件,协议履行率达100%。
科学规划推进。去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在人流密集、法律需求相对集中的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先行先试,设立“121”律师调解工作室,即1名律师、2名信访干部、1名调解员“坐堂问诊”,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调解解决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今年3月,主动对接市法院、调处中心、信访、人社、公安等重点部门,建立全市律师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专业律师调解室设立事项,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律师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市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的实施方案》,指导律师调解工作的有序推进。结合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和其他行业领域的现实需求,通过实地勘察、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从律师调解室选址到内部标准化设计布置,逐一落实,最终设立海安市人民法院律师调解室、海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1”律师调解室、江苏震阳律师事务所调解室、江苏慧眼律师事务所律师调解室、海安市信访局访调对接中心律师调解室、海安市交通事故综合服务中心律师调解室,海安市卫计委律师调解室和海安市人社局律师调解室。
建优调解队伍。8月,与律师协会联合召开律师调解工作推进会议,引导律师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挑选26名政治素养高、执业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未受过行政处罚行业处分的精英律师,组建海安律师调解员库。全市11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作为律师调解员库的日常工作联络人,律师调解室可以根据调解纠纷的实际需求,通过联络人从律师调解员库里选择对应的特长律师主持调解工作。
顺畅工作机制。与法院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深度融合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诉调对接机制,法院收到矛盾纠纷时,优先导入律师调解程序。其他部门根据案件类型交由具备相应特长的律师调解员或律师调解室办理。当事人就近或根据案情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律师调解室参与调解。调解法律援助案件的经费,由法律援助机构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渠道予以解决。目前已经初步拟定《关于开展律师调解工作经费的申请》向上级申请经费,建立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纠纷调解的数量、质量与社会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调解经费,并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保障律师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二、法律援助办理序时推进
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和《南通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开展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年活动,着力提升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法律援助有关做法获省司法厅柳玉祥厅长批示肯定。1-9月,共受理法律援助申请1047件(其中民事922件、刑事108件、行政17件),接待各类咨询6515人次(中心及各工作站接待来访4135人次、12348热线平台接听来电1380人次),未发生当事人投诉或不满意的情形。
以刑事法律援助为重点,扩大覆盖面。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制度,定期通报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打通审前、审中环节法律援助通道。制定《海安市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刑事被告人均可通过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定辩护人。法院在首次提审、送达起诉书时,一并送达《刑事法律援助告知书》。延伸服务网络,在市检察院增设法律援助工作站,6名律师轮流值班、提前介入提供帮助。加强驻看守所法援站点管理,根据末位淘汰原则,对主要办案人员和值班人员分别进行调整和业务培训。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进社区、进镇村、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印发宣传彩页,宣讲典型案例,扩大影响力。
以规范援助站点为抓手,提升实战力。继续加强驻人社局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联合工会规范镇级服务站,局分管负责人每季度走访重点援助站点,召集值班律师座谈,交流经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海安职工法律援助通报会商、监督援助、快捷处置等做法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肯定,在4月南通市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推介。与市总工会、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召开职工法律援助四方联席会议,对10名优秀工作者进行联合表彰,不断提升驻人社站点效能。定期对已办结案件进行服务质量回访,重点对2018年度未办结的诉讼、仲裁案件梳理跟踪,符合条件的及时终止办理、回收归档。
以回应群众需求为指向,增进获得感。法律援助作为12348“提效护航”服务队重点督查项目,做到有研究、部署、有检查。设立快速受理“绿色通道”,凡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军人军属和在押人员等对象申请法律援助,优先审查、受理、指派。春节前慰问特困受援人,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情系民工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巡援”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群众集中地开展法律援助宣传3次,提供法律咨询,现场受理案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春节和两会期间,主动参与信德汽车装饰等多起群体性工资纠纷案的协调工作,提供上门服务,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帮助职工顺利拿到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