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发展,不仅记录了曾经的事迹,也深刻诠释了这片地域的人文、气质和风骨。走进隆政街道德兴村,桃花源喜结硕果,绿油油的稻田诠释着秋天的丰收,美丽庭院布局错落有致。这里也是一片革命热土,一首“德兴村里有德心,抗日英雄为人民。红旗飘飘迎风展,革命精神永流传”诗句穿越岁月长河,传唱不衰,成为留存在4万名隆政人心中的红色记忆。
1941年8月6日,日伪军袭击海安道士桥海曲白河北工作委员会机关驻地,由于寡不敌众,区机关只好组织撤退。曾德心作为区队民政助理,为防止各村支援抗日武装的明细账目落入敌手,保护抗日军民免受更大伤害,他率领闵德发、周德法等数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边销毁文件,一边掩护区队主力撤离,然而,等到文件处理完毕,敌人早已追上,他们被困在一处坟堆旁,旁边还有附近村庄一名妇女。眼见日伪军逼到近前,为了确保该妇女顺利逃走,曾德心等同志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誓死捍卫这片红色热土,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为纪念曾德心等先烈,抗日民主政府将该地区命名为德兴村,以缅怀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据了解,像曾德心这样的革命英雄,德兴村还有许多,仲长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本住在殷桥村,即现在德兴村14组,生前为新四军“联抗”部队成员,1942年3月在校林庙被扫荡中被发现,面对严刑逼供,他未透露半点党的秘密,最后被机枪扫射,不幸牺牲。吴志宽也是殷桥村人,1942年7月21日参加新四军“联抗”部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月在塘头与日伪军作战中,虽然右腿被子弹打断,仍坚持战斗,和敌人拼刺刀。同年5月,伤愈致残,复员回乡。回乡后的第三天即任紫石县隆政乡缸庙村村主任,领导农会会员开展“二五减租”斗争。
隆政乡第一个党小组也在德兴村建立。1940年,上级党组织派遣吕宏元、谢获荣、陈熙等同志,以民运工作队的身份先后来到隆政各村开展工作。1940年年底在陈高桥杂货店,即现在的德兴村11组建立党小组,并发展7名党员。该党小组的建立,不仅为党组织在海安开展工作提供了驻点,也成了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员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截至1945年,隆政各乡都建立了民兵武装组织,民兵发展到4个大队,总人数超一千人,沉痛地打击了当地日伪军嚣张气焰。敌人曾经发出哀号:“宁过黄浦江,不过隆政乡”。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近年来,德兴村创新推出“四个一”工程,即“参观一批红色基地、聆听一场专题党课、观看一部爱国教育片、畅谈一次学习感悟”等,切实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深入挖掘辖区红色资源,采用情景演绎、故事会、讲评会等形式,再现当年革命英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生动画面,通过现场沉浸“体验”,让爱党爱国情怀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红色德兴,初心不变。德兴村党总支书记奚勇表示,德兴村的发展承载着深刻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如今,德兴村党总支将接好传承红色文化“接力棒”,持续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激发红色动能,奋力建设“德治邻里 兴心相印”新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