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海安市公安局治安大队联合该局城东派出所和当地先锋救援队,利用学生暑假前最后一课,深入学校开展夏季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海安公安在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同时,寻找更为直接有效的救援方法,快速、妥当处置溺水警情,打造公共安全的“救生圈”。
据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缪志春介绍,去年投入1万余根防溺水救援竹竿,今年创新启用落水报警系统和无人机巡防,变被动救为主动防,变警力防为全民防,全方位强化水域安全监管,筑牢水域安全防线。
今年4月,海安市公安局党委就将水域安全监管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下发《关于强化涉水警情防范和增补救援竹竿的通知》,明确各警种部门和各派出所的职责。加大社会面发动,组织民警、辅警、村居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对去年集中投放的1.2万根救援竹竿进行检查,更新存在损毁、标志缺失、妨碍通行等情形的竹竿5000余根,在未设置救援竹竿的涉险水域补盲6000余根。
今年,海安公安借力河长制等工作平台,借助河长办、水利等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村居、社区干部等力量,发动专职网格员、志愿者参与,有效整合救援队力量以及救援资源,常态开展防溺水宣传和救援演练,有效应对各类溺水突发事件。今年以来,海安公安先后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涉险水域公共安全防护联合演练2次,深入学校领域开展涉险水域公共安全防护讲座7次,处置各类水上救助警情20余起,救助落水人员7人,救助成功率100%。
如何能及时发现溺水人员是成功施救的前提和关键。针对辖区北通扬河生态廊道人流量集中的情况,海安公安在北通扬河生态区先行试点,打造新通扬河生态警务室,在生态廊道架设“红外落水报警系统”,通过红外线感应辐射区域范围内的落水险情。一旦有人靠近通扬河水边,触发联通北通扬河生态警务室的“红外落水报警系统”后,警务室值守力量实时通过监控系统查看报警区域情况,确认溺水风险立即出警处置。今年以来,该系统已预警53人次,成功救援落水游客3人。
为进一步提升溺水警情主动发现能力,今年6月,海安市公安局充分考虑无人机空中巡逻视角开阔、不受道路限制等优势,在重点水域先期布设6座小型无人机机库,划定6个区域11条航线,操控人员只需设定飞行时间和航线,结合AI场景应用模型,1名飞手即可在指挥大厅完成以往6名甚至更多飞手的飞行任务。
据统计,6月以来,海安公安实施无人机水域安全巡逻勤务,已劝阻野泳人员7次11人,发现疑似通过河道隐蔽排污1处、河道边堆放垃圾点1处、较大面积河面绿藻1处,均已会同相关部门及时核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