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遗址已出土的文化遗物,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多,但在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尤其是滨海遗址中,无论是玉器出土的数量,还是材料的选择,或是雕琢工艺,以及玉器反映出的精神文化层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青墩出土玉器,主要集中在上、中文化层,下文化层基本不见玉器。下文化层年代最古,文化最原始。中、上文化层是在下文化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越来越进步,文化越来越先进。可以看出,玉器的加工使用,是社会生产力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们的审美意识与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青墩上文化层的玉器,不是田野考古发掘所得,而是由青墩农民为新建粪池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后经原南通博物苑考古专家调查得知,出土玉器的地方,距地表深不到1米,从土质及相关遗物判断,原来应为一座墓葬。与玉器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精美的陶器、石器及骨器等,看来这是一座随葬品较为丰富、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墓葬。青墩上文化层出土的玉器近20件,有玉琮、玉璧、系璧、镯、环、坠、璜等。从形态分析其用途,这些玉器可分为礼仪玉、首饰玉。玉琮、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礼玉,因琮方,像地,故祭地;璧圆,像天,故祭天。系璧、环、坠、璜等,都是玉挂件,原应为一组,是为项饰。由此可见,青墩上文化层时期,玉器用途已区分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玉器,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玉器,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显著标志。这时期的玉器,既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因素,同时亦有不少青墩文化自身的特色。
时代早于上文化层的青墩中文化层,也出土了一些小件玉器,有的出于地层中,有的出于墓葬中,主要有玉镯、玉环、玉璜、玉坠、玉珠等20余件,数量虽与上文化层出土玉器不相上下,但尺寸普遍较小,造型较为简单,用途单一,主要是起美化人体作用的装饰玉。
无论是青墩上文化层出土的玉器,还是中文化层出土的玉器,尽管所用玉料有所不同,加工工艺有所改进,造型有所变化,用途有所增加,但反映出的青墩文化性质,有不少相同之处,故在这里一并叙述。
一、输入玉料,青墩文化的原始经济已有一定规模
从青墩文化所处自然环境及文化内涵来探讨当时的原始经济,是一个非常有趣同时很有价值的课题。据考古地层孢粉样品分析,青墩文化早中期,气候温暖湿润,海水已向东退去,形成水网纵横的冲积平原。树木众多,草原茂盛,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野生果实。同时,江海河港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生食物。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这种环境下,青墩文化的渔猎、采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人们羡慕的“山珍海味”,在当时是“家常便饭”。青墩文化的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青墩文化早中期,靠海但不临海,能获海利,可避海害,这样又为青墩先民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至青墩文化晚期,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耕作农业,成为渔猎、采集经济的重要补充,使人们的主食来源更有了保障。
青墩的原始共产主义是比较富裕的。在这块“伊甸园”里,人们不必为生存而担心,担心的是如何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自然界中获得更好更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烧炙出更鲜美更有利于健康的食品。于是,青墩先民利用当地的优质土壤,烧造出大量不同功用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陶制品;又用食用后的大量动物骨头,如鱼骨、鹿骨,加工成各种生产工具或饮食用具。
青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重要特征是有大量精美的磨光石器。但青墩周围地区缺少可供制造石器的优质石料,这样只能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与别的氏族交换优质石料,或是长途跋涉自己去寻找石料。不管用哪一种方式获得石料,都必须有一定的财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如果说,获得石料,是为了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那么从别处获得玉料,加工成自己喜欢的玉器,完全是生计以外的东西,必须是在原始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一定规模才有可能进行。从青墩出土玉器分析材料来源,其玉料不可能产于附近地区,因为附近地区没有产玉的地质条件;其玉料应来自长江南岸的茅山山脉,因为玉料的品质与长江以南地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材料基本一致,而不同于浙北地区的原始文化玉材。
二、开琢玉风,青墩文化注入新活力
琢玉手工艺在青墩文化中所占比重不大,表明青墩文化琢玉技艺经验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墩文化的制石、制骨工艺,为琢玉工艺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古代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都反映了琢玉工艺的实际情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当青墩先民在与外界的交往中获得玉料后,就开始了玉器的加工制作。玉器工艺虽与制石、制骨工艺有一定的联系,如穿孔、抛光等,但毕竟琢玉工艺不同,因为琢玉需要解玉砂,需要硬度较高的刻画工具。
通过对青墩出土玉器的仔细观察,我们之所以认为青墩玉器是青墩先民在外界获得玉料后自己琢制玉器,而不是由于文化交流由别处引入的,是因为在青墩玉器上,我们见到的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造型,而其琢玉工艺虽有其它地区的印记,但有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示出青墩文化的琢玉成形方式及琢制技法。这从青墩出土的琮、璧玉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
碧玉琮,迄今为止青墩出土的惟一玉琮,高5厘米、宽8厘米,作外方内圆的柱形状,江南地区常见的单节形琮。琮的外观与常见玉琮相似,上下口部分稍微突出,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两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对称的圆圈纹。玉琮的外观花纹布局及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江南良渚文化典型玉琮的翻版。但从琢磨工艺看,明显可以看出青墩先民在学习玉器加工方面走过的历程。先是成形技术不到位。玉琮应是上大下小,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上小下大,虽然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但只有这样放置,才符合上古玉琮的象征意义。因为玉琮是神人兽面复合形象的简化形式,有固定的排列次序,不能上下倒置。但青墩玉琮几乎不能上大下小的正确陈置,是因为小头一端面不平整,只能倒置陈放,这样与琮图像的表现形式出现了矛盾,这种现象在长江以南地区出土的玉琮中,是没有出现的。这只能解释为借鉴、模仿、学习,而不是独创。在学习、模仿过程中,仅注意了琮的表象,对其内涵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玉琮上构成神人兽面纹的线纹,不够熟练圆润,显得软弱无力,线条构成的图像不够精美,均反映出仿制的迹象。
碧玉璧,是目前青墩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直径17.7厘米,呈扁平圆形,器壁厚重,中间对穿圆孔,与江南地区出土的同类玉璧,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但在剖料技巧方面不够成熟,以至面上留下了数道很深的切割槽痕。抛光工艺也不够地道。这些也应是仿制留下的迹象。
青墩文化琢玉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借鉴、模仿的阶段,而且很快在模仿中长进,在学习中提高,在不长的时间内学会了一些特殊的琢玉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琢玉风格。如难度较大的套裁、弃料再用、残件修补等技艺。
如前所述,青墩玉料来之不易,可以说是玉贵如金。为了节省玉料,青墩先民学会了一套玉器套裁的方法,即在一块玉料上,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玉料,琢成多件玉器,几乎没有一点浪费。如在一块玉料上琢成多件形状、大小、厚薄基本相同的璧、瑗玉器,用璧、瑗边上的剩余玉料,依形琢成玉挂件,套裁出多件、多种玉器,既节约了玉料,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玉璧中间的圆形孔心弃料,琢成小件系璧,大小也正合适,又增加了一种玉挂饰件。青墩人的修玉技术也是高人一筹。如一件玉璜,已断成两截,在断的两边琢成几个小孔,用细线穿起来后,继续使用,既说明玉料的珍贵,又反映出琢玉、修玉技巧的高超。
略举上述小例,就足以说明青墩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同时,给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显示出青墩文化强有力的包融性及创造性。
三、授玉与人,青墩成为向北传播玉文化的驿站
自古以来,长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但在5000多年前的古人眼里,跨江、过河、出海已不是什么难事。青墩先民跨过长江,从江南人那边获得了玉料,学会了琢玉的技术,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琢玉风格。青墩先民学会加工玉器后,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向江淮平原其它缺乏玉器加工技术的氏族输出琢玉技术或玉器成品,成为玉文化向江淮平原中北部传播的一个重要驿站。这可从阜宁陆庄、涟水三里墩出土玉器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
位于青墩北面的陆庄、三里墩遗址,文化面貌与青墩文化相当,早中期基本不见玉器,但到晚期,突然出现了制作精良、器型较大的玉器。这不是一般玉器,而是象征新石器时代文化成就及文明水准的顶级玉器——玉琮。我们认为,这种难度很大的大件玉器,需要相当水平的造型能力和工艺水平,集多种技艺之大成,尤其是缺乏玉器制作传统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如此高水平、高难度的玉器,在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更是如此。中外文化史均表明,一个地方文化上出现飞跃,除了本身文化坚实的基础外,外来文化的推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阜宁陆庄、涟水三里墩与青墩文化的密切关系,从出土玉琮上可见一斑。陆庄、三里墩出土的玉琮,与青墩出土的玉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玉质原料同为青碧玉,经沁呈不同的外观色泽,应为取自同类矿藏的玉料。玉琮都为单节,大小、形状、刻纹的方式,尤其是玉琮侧面的图案刻描,三地玉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与江南地区出土的同类玉琮,无论在玉料的选择、形态的把握、图案的布局、线纹的运用上,均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可见,陆庄、三里墩玉琮,与青墩出土玉琮有更多的共性;而与玉琮的故乡即江南地区的玉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陆庄、三里墩的玉琮,是由青墩传承过去的,而青墩玉琮是由受江南地区琢玉工艺影响发展进来的。所以,青墩成了江南地区与江淮地区玉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驿站。而且,江淮地区的玉器,带有很多的青墩文化色彩,说明青墩文化不仅有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文化辐射能力。
青墩文化在频繁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自己的文化,成为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领跑者”。
四、生活离不开玉,青墩精神文化进入一个新境界
青墩文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不琢玉至多琢玉,由琢小玉至琢大玉,由琢玉工艺较为简陋至琢玉工艺相对发达,并形成自身的琢玉传统及琢玉特色,影响到青墩社会的多个层面。
青墩中层文化以后,出现了较多的玉镯、玉环、玉璜、玉坠、玉珠等小件玉器。这些玉器虽小,却是青墩文化的高档饰品,并与骨饰、石饰、陶饰件等一起,构成青墩人的装饰文化。玉器等大量装饰品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青墩中层文化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发展,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有了大大的提高,精神生活较之以前大为丰富。
青墩上层文化时期,除继续保持中层文化时期装饰玉器传统外,出现了璧、琮等大件玉器,这是青墩文化的重大突破,表明青墩古人的精神生活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财富意识明显增强,等级观念更加明确,宗教活动日益增多,礼仪制度已具雏型——古老的青墩人即将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作者:殷志强,本文原载于《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