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青墩遗址是江淮东部最早进行考古发掘并发表过考古发掘报告的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文化遗物丰富,文化内涵复杂且保存完好,代表了我国东部地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其出土的许多重要的文化遗物,在考古界引起过强烈的反响。青墩遗址的发现、发掘说明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前海安就已成陆,并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这将江海平原的文明史上推了3000多年。为充分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在2005年10月举办了《青墩遗址——江海文明起源》论坛,使人们对青墩文化加深了理解,青墩遗址再次引起全国关注。
2006年5月25日,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起,县委、县政府每年举办一次青墩文化艺术节,为提升海安美誉度和加快我县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二、建议与对策
当前,全县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其中,就进一步叫响“青墩文化”品牌作如下思考:即出版一套丛书;建好二座新馆;办好三支团队;擦亮四张名片。
(一)出版一套丛书。在现有出版的青墩文化考古研究系列丛书的基础上,编撰出版《收藏乡愁》系列丛书,丛书分古街篇、古树篇、古屋篇、古村篇、古井篇、古河篇等若干篇章,以彰显海安的古韵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建好二座新馆。新建海安县博物馆和筹建青墩遗址博物馆,是我县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海安文化强县建设的显著标志,必将为弘扬我县的悠久历史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办好三支团队。即歌舞艺术团队、文学艺术团队、书画艺术团队。
1、歌舞艺术团队。海安县歌舞剧团为我县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建团50年来,先后创作演出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文艺节(剧)目,为宣传海安、鼓舞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要继续加快剧团的改革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轻装上阵,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剧)目。
2、文学艺术团队。海安现有文学艺术类协会15个,累计
会员167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 34人、省级会员 142人、市级会员 393 人。近年来,各协会会员潜心创作,每年在市级以上发表、展演、展览、获奖的作品达2000多件,其中“五个一工程”和“五星工程”的获奖数量列全省前茅。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外海安籍国家级会员30多人、省级会员28人,比如,吴义勤、汪政、夏坚勇、刘旭东等,他们均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下一步拟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扩大县青墩文学艺术奖的奖励受益面,与在外海安籍文艺家签约,确定作品所有权,让他们共享青墩文学艺术奖。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干部和人才队伍。三是搭建文艺家服务平台,办好文化刊物《三角洲—青墩》,常态化组织文艺采风活动,举办采风成果展,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艺术交流活动。四是建立文学艺术专业创作机构,给足编制、给足经费,将优秀的文艺家“养”起来,努力提供良好的文艺创作条件,使其出精品力作。
3、书画艺术团队。全县书画创作队伍中现有国家级美术会员4个,国家级书法会员6个,省级书法会员28名,省级美术会员10人。随着我县书画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的书画作品成绩喜人,其中有6人次创作的书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美协主办的书画展览,1人入展第11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在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全市排首位。下一步将着手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在采风工作方面以海安本土题材为创作主题向全国延伸,组织好春秋季的采风,确保省展,冲刺国展,力争获奖;二是配合全国公共文化展示活动提供书画产品;三是筹备“彩墨青墩”海安书画作品全国巡回展,争取海安书画在全国形成影响。
(四)擦亮四张名片。即海安花鼓、海安龙舞、焦氏扎染、江海剧社。
1、海安花鼓:《海安花鼓》初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艺术形式。海安“花鼓”流行于海安东部的角斜、旧场、李堡、曹园、西场等地区,尤其盛行于角斜,因此,又名角斜花鼓。历经400年的演化,《海安花鼓》已经衍变成为纯粹的舞蹈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国庆50周年应调进京表演于天安门广场。新世纪以来,《海安花鼓》先后在全国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大赛中夺得了“山花奖”,在全国群众舞蹈“群星奖”角逐中捧回了“群星奖”金奖,曾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的表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和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的广场舞蹈表演,2008年代表江苏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
《海安花鼓》是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杨培杰,先后三次申报国家级项目未能晋级。作为海安的一张文化名片,《海安花鼓》是海安文化的骄傲,也是海安人民的骄傲。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之后,我们一是继续开展花鼓进校园活动,围绕雅周小学、南莫小学、紫石中学和海陵小学四个校园传承基地,定期安排传承人进行专业指导;二是围绕花鼓进社区、进企业,将《海安花鼓》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推动《海安花鼓》的全民普及;三是组织《海安花鼓》主题展览,在县文化艺术中心辟出专门空间,就《海安花鼓》的历史、荣誉及其表演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呈现。
2、海安龙舞:《海安龙舞》以叠罗汉著称,准确地讲应称之为“罗汉龙”。该项龙舞艺术因属我县海安镇新丰村(古称塘家池)丁氏家族拥有,代代相传,又有“丁家龙”之称。
上世纪80年代的“龙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制作电视专题片“情系天涯”,专程前来海安摄制《海安罗汉龙》的现场表演盛况,并于元宵晚会的文艺专题节目中映播。同期,《海安罗汉龙》被列入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我县举办的历届经贸洽谈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踏街文艺表演,举办的“禽蛋节”、“服饰节”,以及青墩文化艺术节承办的世界模特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开幕式上,“丁家龙”都被列入重点推出的表演项目。南通市举办的“港洽会”、“十六运”、“亚艺节”,中央电视台组台的濠西广场演出,“丁家龙”均作为展示“南通特色文化风采”应调参加演出。2003年,《海安罗汉龙》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国际广场演出“江苏海安专场”,同年荣膺“江苏省民间艺术(龙舞)之乡”的美誉。2014年,舞蹈《龙舞太平》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丁家龙”是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丁永生为“丁家龙”当家人,因为丁氏家族男丁渐少,少数外姓亲属逐步加入“丁家龙”表演队伍,舞技自成一体。目前,“丁家龙”前景堪忧,亟待加大扶持,促进其创新发展。
3、焦氏扎染:焦宝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近40年来,一直从事扎染文化产业和艺术的研发、创作和传承工作,为扎染产品出口发展外贸作出过贡献,同时创新扎染手工艺,创作的扎染艺术作品在国际同内各级大奖赛或博览会上屡获大奖。2012年建成“焦宝林扎染艺术馆”,馆藏作品数千幅,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3万多人。今年7月,焦宝林的女儿、扎染传承人焦会茸作为南通地区唯一一位入选的非遗传承人,随省政府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江苏周非遗展演,是现场唯一一位获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专访的非遗项目。2015年11月,焦宝林的作品《水浒108人物图》获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目前,焦宝林和团队正在积极筹建中国第一家扎染博物馆,我县也在积极争取“中国扎染艺术之乡”称号。
4、江海剧社:江海剧社是由我县部分舞台剧、影视剧及小戏、小品创作表演爱好者自愿发起成立的民间剧社,剧社挂靠县文广新局,并接受其管理和指导。
江海剧社汲取青墩文化的丰厚营养,以传承和弘扬江海文化为使命,以繁荣新时期海安文艺为己任,以语言类文艺作品的创新生产为主要任务。剧社主要成员朱万川、吴爱华、范崇岩、洪伟、王祥等为多年来活跃在海安、南通及周边地区戏剧舞台上的主要创作与表演骨干。近年来,剧社成员创作、表演或导排了一批深受百姓欢迎,并得到业界肯定的作品,部分作品荣获全国和省、市大奖。电视剧《八千里路》、广播剧《小凉山上的婚礼》、大型话剧《又见桃花雨》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小品《求》、《门前喜剧》等荣获中央电视台电视小品大赛三等奖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大赛评委特别大奖;音乐剧《阳光路上》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微电影《爱在江海》、《情义》、《大口岸》等先后荣获南通市、泰州市等重要赛事一等奖;一批相声、小品在县市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屡获殊荣;有多部戏剧作品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编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化奖,在南通及周边地区逐步形成独特的“海安力量”。与此同时,剧社还吸引了一批业余创作表演爱好者的加入,培养、充实、活跃了我县基层文艺创作队伍。
面向未来,江海剧社将邀请更多的海安籍文艺名人,尤其是戏剧创作表演名家加入剧社,并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通过讲座、沙龙、展示、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艺术探索和尝试,把“江海剧社”打造为南通以及周边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并尝试打造具有剧社自己特色基因的语言类作品品牌,为“海安文化智造”打造一张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