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海安 > 传说故事
火烧城隍庙
来源: 史志工委 发布时间:2022-05-11 字体:[ ]

海安,英雄的土地。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这里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丽的诗篇!有的如火如荼;有的悲壮激烈。其中,“火烧城隍庙”的故事至今仍为海安人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1943年,苏中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在日伪疯狂的进剿合围中,我军缺粮少药,有时一连几天吃不上盐。日伪为了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的封锁,在咽喉要地的海安三里闸,更是重兵把守,对出入船只盘查极严。

这年春上,海安城里来了一位名叫周时夫的商人。此人豪爽大度,人缘颇好,没过多久就交结了一些见钱眼开的伪军和商人,并在海安城北门的内河大街上开了“申公记”商行。由于他人活络,会打点,生意做得倒也红火。敌人哪里知道,这位干练的生意人原来竟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司令部侦察参谋吴虎!他此番打进海安,肩负着为根据地侦察敌情、购运急需物资的重任。

那年月,海安是苏北有名的粮食集散地,商行、粮行甚多。隔内河与“申公记”相对的宝康粮行,是国民党税警团派驻海安的特务机构。“申公记”经常有船只北开,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因没有确凿的证据,再加上“申公记”的股东里有好几位伪军官,他们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秋高气爽,新粮上市。“申公记”门前人声嘈杂,箩筐进出,一派忙绿。与此同时,吴虎正加紧秘密采购西药和军用物资。一次,吴虎通过股东、汪伪二十六师师长陈才福的侄子,人称“侄少”的警卫连长,从伪二十六师军需处弄了一张空白护照,从上海搞到一批重要物资:有可作炮筒的无缝钢管及火药,一吨多消发密定和一千多瓶盘尼西林。运送这批物资的“申公记”货船已作了伪装,停在海安西郊的三里闸口,伺机过闸北运。船老板就是我军后勤部门派来接货的老张同志。

正当吴虎与老张商量过闸办法时,风云突变!侦缉队有人在追查“侄少”开的那张空白护照,而侦缉队的顶头上司是日本人。万一把他们引出来,事情就麻烦了。面对复杂的局面,吴虎他们进退维谷:物资多滞留一天,就会多一份危险。过闸已是刻不容缓!但要是硬上,不仅风险太大,而且海安的地下党组织必然暴露。几经权衡,吴虎想出一个“调虎离山”、“暗度陈仓”的妙计。

那时候海安城中大街上有座城隍庙,殿宇巍峨,庭院深邃,历来香火很旺。伪军师长陈才福(人称“陈瞎子”)来到海安后,拆去部分屋宇、佛像,改成一个大戏院,名叫“福云舞台”,经常请上海、南通等地的戏班来此演出。陈瞎子几乎每晚都来此看戏,饮酒作乐。

这天晚上,城隍庙照例灯火通明,鼓乐喧天。而在“申公记”后门口,吴虎头戴礼帽,身穿长衫,大摇大摆地上了“申公记”的接客船。船东行不久,吴虎脱去外衣,悄悄潜人水中,在城隍庙向北通道的河口上岸,借着夜幕掩护,三爬两蹿,上了庙顶。这时,原先在庙旁走动的哨兵们都伸长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戏台。吴虎迅速打开随身带的几个汽油瓶子,点着了火,甩到大门口的一堆旧木料上。干柴烈火,大有封门之势。台下的陈瞎子一帮人摇头晃脑,正看得人迷,忽见烟雾腾腾,烈焰熊熊,惊恐万状。只见陈瞎子连连跺脚,对手下人大吼:“有人捣乱,赶快搜索,命令部队快来数火!”一时间,台上台下,庙里庙外,呼天抢地,你挤我攘,乱成了一锅粥!

就在城隍庙起火的同时,西门三里闸口出现了一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军官。他哇里哇啦地叫喊,把伪军统统赶去救火,遇有动作迟缓的,劈头就是两记耳光。“日本军官”见闸上已经无人,一招手,从南边河汊里飞也似的划出两条小船,靠在“申公记”大船旁,十几个人一齐动手,转瞬间,货物已上船。两船一前一后迅速过闸,流星般地向北疾驶而去,那“日本军官”目送木船走远,拔出手枪,“砰砰”连续五响——原来他是我军后勤部负责接货的老张!

城内,吴虎听到镇西传来的枪声,知道已经得手,便从原路潜回船上,打扮整齐,上岸回店不提。

这一夜,敌人惊恐不宁。第二天一大早,一队日本兵风风火火来到西门闸口,翻箱倒柜,在“申公记”的货船上折腾了一阵,但一根稻草也没捞着。日寇、侦缉队的心病未除。陈瞎子也颇感事情蹊跷,生怕日本人追究,索性装糊涂装到底,把责任推到城隍老爷身上,说是“城隍爷降下的天火”,于是在庙内又上演了一出焚香磕拜,以赎罪愆的闹剧。

                                                                                        

                                                                                  (笪鸿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