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期 总第163期
海安市12333咨询服务中心 2023年12月22日
一、业务情况统计
2023年12月,海安市12333咨询服务中心电话咨询总量为7321个,其中人工服务接听咨询4024个,占54.9%;自动语音服务3297个,占45.1%。
2023年12月,来电业务量前五位的是:1.根治欠薪线索反映;2.养老退休金调整;3.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参保;4.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5.工伤待遇。
二、咨询热点答疑
问:什么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答:参保人员跨省就业的,把原工作地缴纳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新工作地,与新工作地的缴费年限合并,两地的参保缴费信息累计记录,这样能保证参保人员在各地的养老保险权益完整、准确,这就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办理转移手续呢?
答:参保人员在发生跨省或跨制度流动时,需要办理转移接续。
例如,参保人从海安的公司跳槽到杭州的公司工作,两个公司不在同一个省,就叫做跨省流动。跨省流动一般性不需要转来转去,参保人可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缴费年限满国家规定最低缴费年限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确定待遇领取地之后,再进行归集转移。
如果参保人之前在农村务农,交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后应聘到企业上班,又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这叫做跨制度流动。参保人在达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以申请跨制度转移。
如果参保人已经开始领取退休待遇,那么,不管什么情况,都不再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问: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需要回原参保地吗?
答:不需要。
我市实施省级统筹以来,业务经办均使用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参保人员在江苏省内跨地区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系统会自动合并相关缴费信息,无需参保人再办理转移手续。
需要办理跨省转移的参保人员,可通过支付宝、微信、掌上12333等APP,以网上申办的方式向转入地提出申请,无需转出地再开具纸质《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凭证》。
在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次数限制,参保人可选择即时办理或领取待遇前办理。
三、人社新闻微播
圆满完成江苏省人事考试海安市考区揭牌仪式
10月12日,海安人事考试标准化考区通过省级复查验收;12月14日正式揭牌设立,标志着南通市考区下沉县市实现零的突破,在分担市级考试业务压力的同时,可独立承接国家、省人事考试任务,为更多考生提供更优、更近的考务服务,实现了“家门口”考试。当前,海安考区有笔试标准化考点3个、标准化考场150个,考务人员400余人,可同时满足4500名考生考试需要;拥有无线面试电子评分系统,建有专门的试卷保密场所等。
今后,海安考试中心将全力以省考标准建设带动提升自身建设,树牢底线思维、加强队伍建设、依托信息载体,进一步防范和化解各类考试风险,充分发挥县级考区平台辐射作用,为海安市、南通市以及周边区域的人才选拔作出应有贡献!
把就业服务站建到百姓“家门口”
市人社局按照省、市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准选定建设站点,不断建强服务设施,全面完善服务制度,扎实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立发办事处嘉麟社区、海安街道闸东社区、洋蛮河办事处三丰村、孙庄街道祖师庙村、曲塘镇胡庄村等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584名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困难人员就业。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5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精心组织,强化责任担当。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按照“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的总体要求,市人社局在全面摸查、充分调研、反复谋划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1+7+7”的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模式,即15个区镇、街道(办事处)同步建设,其中培育1个示范、建成7个标准化、启动7个。制定并出台了《海安市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基层“零工驿站”建设评估办法》《关于开展海安市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暖心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细化评估细则,实行考核奖补,建立月报告、季督导、年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协同高效推进。
统筹谋划,加快推进落实。专门召开基层人社服务平台负责人会议,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局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赴各区镇、街道(办事处)开展大调研,与区镇、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沟通协调、确定选址,实地查看建设情况,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提出指导性、针对性建议和要求。劳动就业管理处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各区镇、街道(办事处)开展就业创业业务交流,对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
打造标杆,以点促面开展。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酝酿,市人社局选定社区基础好、群众需求多、服务意识强的嘉麟社区进行重点打造,先行先试。局负责人、立发办事处负责人高度重视,多次到社区调研,最终确定将嘉麟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从服务窗口延伸到服务岛,再到马路边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站。7月4日,南通市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揭牌仪式在嘉麟社区成功举办。
加强培训,促进能力提升。为提升服务站经办人员为民服务水平,6月19日至21日,我市举办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技能提升培训班,邀请省人社厅、南通市局专家详细解读如何“标准化+精细化”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明确工作职责,理清服务清单和服务流程,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业务工作打牢能力基础。8月7日,组织召开全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工作业务培训会,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进行建站和业务指导,就业处各条线对服务站的服务清单进行整理,“一对一”进行辅导,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
完善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全市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帮办代办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定人定岗定责,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开展服务对象“好差评”,规范工作人员服务行为;建立基层平台工作人员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服务成效的考核,实现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
跟踪摸排,实行个性援助。通过组织摸排,我市共有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困难人员1148人,五类困难人员个人信息全部采集,逐人建立帮扶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将五类困难人员作为服务重点,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制定“一人一策”援助计划,帮扶困难人员就业。今年以来,我市新增认定就业困难人员3435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819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4483.76万元。
开发岗位,兜底帮扶就业。为提升就业援助质效,市人社局积极与财政沟通,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同时依托各区镇、街道(办事处)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发保洁保绿、便民服务、秸秆焚烧等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发挥“小岗位”的“大作用”,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公益性岗位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92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768.7万元。
16203
本期发: 南通劳动保障12333咨询服务中心;市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本局领导、各科室、各直属单位;各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所)
共印8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