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护海安碧水蓝天的无形战线上,有这样一群环境监测人。他们终日与数据为伴,与仪器为友,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企业的排污口与高耸的烟囱旁。这份工作虽不直接创造产值,却紧紧牵系着社会企业的绿色命脉;那一组组精准的监测数据,看似冰冷,却是捍卫我们共同家园最坚实的科学基石。
一、恪尽职守 于艰苦环境中毫厘必争
企业的废水排放口、高耸的烟囱,是环境监测的前沿阵地。监测工作并非简单的“取样化验”,它始于对污染源头的精准锁定与科学研判。
每一次外出监测,都是一次严谨的作战。监测人员需提前深入研究企业的生产工艺、产污环节,精准识别关键监测点位。无论是攀爬数十米高的采样平台,迎着刺鼻的气味靠近排污口,还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旁寻找最佳监测位置,他们都沉着应对,因为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始于采样的规范性。他们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选择适宜的容器,计算准确的采样时间与频次,确保采集到的每一份水样,每一袋气样,都能真实反映企业排污状况。
这个过程,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心。面对排污口旁的刺激性气体,他们屏息凝神,手中操作纹丝不乱;为完成连续数小时的在线设备比对,他们坚守岗位,记录笔迹依然清晰工整。因为他们深知,手中的采样瓶,承载着对公众环境知情权的责任;仪器上跳动的数值,关联着后续环境管理的决策方向。这份于毫厘之间求精准、于复杂环境中守规范的执着,正是监测人担当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二、精益求精 在方寸实验室铸就数据准绳
采集回来的样品,被迅速送入实验室。这里,是另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安静却同样考验着意志与审慎。实验室内,瓶罐井然,仪器嗡鸣。从现场带回的,无论是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还是来源多样的工艺废气,此刻都静静地躺在各式器皿中,等待环境的“诊断师”们给出精准的判读。运用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高精尖设备,监测人员开始了对样品中各类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这个过程,是严谨的接力,更是责任的闭环。从核对样品编号、确认保存条件开始,实验的每一步都紧密衔接:样品前处理必须还原其真实状态,标准曲线的绘制为数据标定刻度,仪器的精准校准是一切的前提。他们深知,上一个环节的微小疏漏,会在此处被放大;而他们此时的任何一个失误,也必将影响后续环境管理的决策判断。
三、科学统筹 于任务交织中严控质量
一年来,面对中央环保督察、部省市级交叉执法检查、各级信访交办及应急监测等多重任务叠加的工作态势,海安环境监测站全体人员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担当和专业的统筹能力。在任务密集、时限紧迫的情况下,现场监测人员不畏艰辛,连续转战于各监测点位;实验室分析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站各负责人预判任务负荷,动态调配资源,确保在迅速完成任务的同时坚守质量底线。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他们都始终坚持原则,以国家标准和监测规范为唯一准绳。在数据审核时严格把关,对异常数据深入溯源;在报告编制时客观审慎,不因任务繁多就手忙脚乱,一板一眼,兢兢业业,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份执着坚守,既源于对职业道德的深刻敬畏,更体现了守护海安绿水青山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