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以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粮食增产、产业增效、乡村增靓、农民增收、改革增势五“增”行动,推动海安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良好局面。高分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排名第三,全省第一,为南通市首家),以与陕西省略阳县东西部协作为试点方向获批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机制共建型),数字大田智慧管理解决方案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规模养殖类),通过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三年评估,20个村入选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交流会、大宗鱼类渔情调研会在我市召开,数字大田建设经验先后被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中国之声和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一、工作举措及完成情况
(一)聚焦稳产保供,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夏熟小麦统计单产419.6kg/亩,为2008年以来第16年全省第一,秋播质量获省评估A级。水稻单产645.2公斤/亩,单产水平居全南通市第一。油菜面积5.38万亩,较上年定案面积增加500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78万亩,建成1个万亩示范方和2个千亩示范方,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试点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为1235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4%,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预计较去年增加3个百分点,建成南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成功申报省级“稻麦轮作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应用”200万元项目。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建立部级“三新”集成推进区1个、省级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区2个,共1.2万亩,小麦、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沼液肥部分替代化肥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成功入选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2024-2025年度技术集成任务。全年挽回粮食159.95吨,植保贡献率达24.85%,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54%,秸秆综合利用率97.17%,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左右,农药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100%。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年生猪存栏3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6万头,累计出栏6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6万只;家禽存栏1820万只、出栏1550万只;水产品产量5万吨;蔬菜产量79.03万吨;水果产量2.3万吨,农业增加值97.71亿元,增速3.8%,南通第二。我市荣诚红颜草莓在省级草莓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经本级测算海安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6.26%。
(二)聚焦产业增效,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5+N”产业体系逐渐健全。围绕“五个一”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5个。全年饲养蚕种11.3万张,同比增长1.8%,蚕茧产值加上蚕桑综合利用产值累计达2.7亿元,与上年持平。肉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获评第三届南通农业科技奖特等奖。建成扬州大学海安高架草莓扩繁基地和光明村蔬菜共富集散中心。蓉和怡心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季和米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南通市级5家、海安市级4家。完成10家农民合作社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建设验收,2024年17家家庭农场获中央财政资金220.1万元补贴。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共申报开工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24.95亿元。鑫缘、天成、康德等以企招商,取得全龄工厂化饲料养蚕、天成智慧蛋鸡养殖、康德数字畜牧提升项目等项目落户。农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海安市数字大田建设经验在全省智慧农业工作推进会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发言。建成品建村智慧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实现全域稻麦种植数字化全程监测。完成寻味海安村邮驿站升级改造项目,出台并实施“寻味海安一村一品一店”计划。“寻味海安”电商平台的经验和做法获“乡村振兴看江苏”专题报道。
(三)聚焦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和美水平。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编制2024年示范片区(涉及开发区爱凌村、李堡镇杨庄村等20个村)规划,34个2024-2025年度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25个村的建设方案进入省级项目储备库。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先进村(29个)实施227个项目438个子项目,投入资金2.87亿元,除杨庄村综合楼外,226个项目竣工并完成审计,43个培育村均已完成市县两级验收。高标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年度省定改厕目标10000户,省级整村推进村30个。截止10月底,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1782户,完成率117.82%,其中新建改造3901户、整改提升7881户。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年办理调处各类投诉举报及违法线索151起,立案123件,结案112件,罚没金额29.8792万元。海洋和内陆水域安全方面,查扣涉渔浮子筏20只,清理非法网具130口,查出并整改渔船安全生产隐患84项。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95户。答复宅基地和被征地农民信访11件。全年审批农户宅基地住房建设资格281户,审核认定农户享受宅基地资格权886人。
(四)聚焦改革增收,进一步提升富民强村水平。稳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预计年底可实现经营性收入2.85亿元,7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农村产权交易全年成交标段1911个,成交总金额2.27亿元,溢价总金额641万元,同比增速30.9%,涉及土地经营权面积6.2万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2024年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67万元投入雅周镇迥垛村和胡集街道连港村用于发展产业项目,预计每年分别增加村营收入16和8万元左右。新增隆政街道为乡村医疗互助项目试点。积极推进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国家和省两级试点,发布含五大类、22个子体系的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体系。白甸镇获批省级二轮延包整镇试点。完成“海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体化平台”建设。明确8个第二批“小田变大田”试点村,组织实施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省级1家省级、南通市级2家、海安市级2家。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0期,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班3期,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1期。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1人,523人通过资格复审,社保补贴资金188.7万元。
二、存在问题
1.秋蚕生产受气温等因素影响损失较大,据保险公司统计损失赔付张数占比50.44%。
2.特色农业机械化率为78%,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设施农业的种植环节、蚕桑业的采摘环节、林果业的施肥环节以及蔬菜初加工产业的清选分级等环节。
3.商品菜地配套路、渠、电、水难以直达地头,秋播蔬菜在高温干旱天气成活困难,后期天气转凉区域性集中播种又会造成供大于求,出现“菜贱伤农”情况。
三、下一步打算
锚定“加快向农业强市迈进,高标准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积极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海安“三农”实践,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抓牢粮食安全“头等大事”,促进三产融合。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加强优质稻麦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实施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级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建管系统试点工作和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扩大“数字大田”应用范围,抓好耕种管收全过程、各环节管理,力争稻麦年单产保持全省冠军。强化高效果蔬种植推广,建立2个高效生产设施展示区,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专项,进一步放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典型示范效应。“产”、“管”结合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构建“5+N”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五个一”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储备,推动“5+N”全“产”业链延、补、壮、优。围绕我市蚕桑、禽蛋、稻米等产业,打造1条南通市特色产业链、2个省级链主企业,力争创建特色产业镇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确保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收入与增速达5%以上,继续保持南通第一。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激发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新兴业态。精准对接“上海卫星城”战略部署,有针对性地招引一批上海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市场主体,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信息技术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农业、休闲观光、农耕体验、节会活动等新业态,开拓精深加工、预制菜、冷链物流等新领域,促进乡村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
二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促进村美人和。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打造新一轮乡村振兴先进村4-5个,由村支书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特色产业、文化传承以及村民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现场推介和专家领导询问答辩等方式竞争评选示范村名单,切实将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村选出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推进乡村整体风貌“微改造、精提升”。培育2024-2025年度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4个,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68个,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坚持“四清四化”标准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推动构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涉农违法行为的执法监管力度,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和案件移交有效衔接机制,有效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严格农户宅基地和住房建设资格审核,加强宅基地建房监督检查。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稳慎推进农村改革,促进村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南莫镇强村公司、李堡杨庄、富庄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运营试点效应,支持经济薄弱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全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75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至200万元的村数量占比超过50%,200万元以上村数量占比超过20%。统筹抓好上级农村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体系,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国家和省两级试点。继续推进“小田变大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完成白甸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二轮到期延包政策体系。建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精准入微的专业技术服务。实施“海安新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聚力打造“孵化+培训+认定+政策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海安模式”,建设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省级1家,海安市级1家。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补贴和动态管理。完善“1+5+10+N”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应急作业服务组织化、专业化、高效化,组织开展农机志愿者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严格落实官方兽医派驻制度,支持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