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燃转型升级新引擎。深化产创融合。围绕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三大产业集聚科技元素,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国内“双一流”、中科院等重点高校院所。重点依托上海交大、常州大学、太原理工、南通大学等海安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个性化组织研发机构与区内企业开展对接活动。细化高企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关注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问诊辅导。加强有效期内高企绩效管理与考核,对照专利申请与授权、研发费用单独列支等指标,加强推进和落实。强化平台建设。加强对拟申报省市级研发平台企业的业务指导,确保新增研发平台5家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努力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二)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抓好产业培育。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测服务力度,确保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产值等重点指标在合理区间运行。进一步完善2025年增长点数据库,关注重点企业和新上项目,确保2025年度技改设备投入实现序时和总量全市第一。全速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建立“智改数转网联”质优企业数据库,做到项目申报有序有效。提前做好2025年智改数转网联诊断工作,力争完成规上企业线上诊断全覆盖。加快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向“平台+数据+应用”云架构转变,力争新增星级上云数35家以上,其中五星上云不少于13家,四星上云不少于15家。全面推动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加快闲置低效用地盘活整治,推动爱登堡、东部家具等企业产业空间集聚再造,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鼓励企业引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质量强企创新机制,强化首席质量官人才建设,推进规上企业全覆盖,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三)抢抓招商引资新风口。引培外资外贸。推动中意生态园、台商产业园等链接海外科创资源、跨国公司,鼓励本土外资企业利润转投、增资扩股、外债转股。重点做好纺织园区企业外贸异地转本地推进工作,加大总部型进口外贸企业招引力度。突出服务业招商。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力度,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吸引,加快澳联商业广场二期建设,利用523文化产业园、东部家具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发展展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青年喜好型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增强现有综合体集聚效应,加大立发古镇建设、招商力度及星湖001、上湖创新区、澳联广场、红星美凯龙品牌进驻力度。聚焦科技招商。围绕产业转型抓科技招商,鼓励现有企业走进高校院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复旦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大力招引科创项目。积极探索“科创飞地、双向挂牌”模式,实现“研发在一线城市、生产在海安”的全新发展格局。
(四)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狠抓项目开工。实行挂图作战、任务销号,进一步加快项目手续办理,推进一通新材料、昱恒电气、朗肯动力等重大项目迅速办结前期手续,按时开工建设,筑牢项目建设“压舱石”。狠抓项目达产。以设备投入为核心,推动亚太科技四期、得力纺织、亚奥阀门、天洋新材料等重大项目迅速竣工投产。以提高项目产出和税收水平为目标,推进繁华应材、捷安特新材料、北材科技等项目排定计划,迅速将新建项目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狠抓项目储备。全面梳理重大项目清单,编制完善相关单片材料,争取更多项目进入2025年省、市重大项目库。紧盯已获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帮助企业对标找差,迅速形成一批新上技改专精特新项目。
(五)推动城市能级新提升。强化协同发展。以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为载体,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2025年城乡建设重点工程,超前谋划、超前设计,明确各项工作时间节点,力争首季开门红。全力推进常安消防站建设工程,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火灾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聚焦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发展边界内全部区域详细规划初步方案,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研究改进规划服务流程,压缩报批程序,提升服务效能。拓展发展空间。序时推进新开搬迁项目,保障施工进度。建立扫尾搬迁项目工作专班,因户施策,全力求突破。大力推进二套房回购和房票政策,继续做好安置房产权证退款工作。
(六)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深化“放管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应接尽接”原则,全力承接赋权事项。进一步强化“不见面审批”模式,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端延伸。推进“一件事”。深入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行设置全科窗口、全科员工模式,实现工作人员多专全能。进一步强化“承诺+预审服务”、市区联动、代办帮办等服务举措,对全区重大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保障企业尽快开工、尽快投产。织密“安全网”。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全面防范化解各类问题隐患,严厉打击和处理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书写民生幸福新画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爱凌、戚庄、石庄、新立、热港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加大公共空间治理,有序推进规划预留地回收工作,提高村营收入。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确保辖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持续抓好环境治理。进一步压实网格化监管责任,定期排查梳理突出环境问题,动态开展整治销号。健全完善涉气、涉水、噪声、固危废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自查自纠、举一反三,确保真改实改、应改尽改。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做优“家门口”就业服务,持续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工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