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先民以绳结为“文字”记录生活;唐宋年间,绳编化作衣饰玉佩的精致点缀;明清之际,绳结艺术更是融入百姓日常,香袋、发簪上的细腻纹路,皆承载着吉祥期盼。在江海之滨的海安,非遗传承人刘丽正以一双巧手,让这门跨越千年的技艺绽放新辉。她编织的不仅是五彩绳结,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那些在指间穿梭的丝线,串联起上古文明与现代生活,让绳编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家传匠心
四代人的技艺接力
在刘丽的家族里,绳编技艺已传承四代。外祖母刘钟顺作为刘氏中国结第二代传承人,幼年随母亲以编结谋生,凭借改良技艺在贵州小有名气。80年代,母亲庭裕秀远嫁海安,将这门手艺带到黄海之滨。2013年,刘丽接过传承接力棒,回到贵州跟随外祖母深耕传统中国结,完成了从“业余爱好”到“产业传承”的蜕变。她将家传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中国结突破地域限制,演变为更具文创价值的绳结编织技艺,实现了从单一品类到多元应用的跨越。
指尖生花
100种基本结编织万千世界
走进刘丽的工作室,案头整齐摆放着数十种不同材质的丝线——丝、棉、麻、尼龙……粗细不一,色泽各异。“绳编的基础是100多种基本结,双钱结、盘长结、蝴蝶结……每种结都有独特的‘形’与‘意’。”她指尖翻飞,一根红绳迅速化作精致的“吉祥结”“就像书法里的横竖撇捺,只有把基本功练到骨子里,才能组合出千变万化的造型。”
谈及创作秘诀,刘丽强调“形、色、意”的融合,为古玉配绳需选咖啡、墨绿等含蓄色调,凸显古韵;为现代饰品设计则大胆运用撞色,搭配柿子、葫芦等挂件,赋予“柿柿如意”“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她的作品从车饰、包饰到珠宝包装,既有传统结式的庄重,又有现代设计的灵动,让绳编从节庆装饰变为日常美学。
守正创新
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面对快节奏时代的“浮躁病”,刘丽选择双线并行:线下走进校园、社区,手把手教孩子们编五彩绳。在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她耐心演示“剪线、绕线、串结”的步骤,“端午戴五彩绳是海安的老习俗,绳子里编的是‘长命缕’的祝福,更是文化根脉的传承。”近年来,3000多名学生通过非遗课堂接触绳编,不少孩子成为“小小传承人”。
线上,她在抖音创立“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刘丽”账号,4万粉丝通过镜头见证绳结诞生的魔法。更特别的是,她带领高新区妇女组成编织团队,从培训到出口全程把关,让海安绳结远销东南亚及欧美,成为“指尖上的国际语言”。2024年端午节,她制作的五彩绳亮相央视《朝闻天下》,向全国观众展示海安民俗的魅力。
绳结情深
编织幸福与文化自信
“小时候看外祖母编结,觉得每根绳子都有灵性。”回忆起与绳编的初遇,刘丽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在她看来,绳编不仅是手艺,更是情感载体——留守儿童收到的五彩绳手链,海外游子寄来的平安结挂件,都承载着“结绳寄情”的传统智慧。
谈及传承挑战,她坦言:“年轻人嫌基本功枯燥,但只要静下心来编完第一个结,就会发现其中的治愈感。”为此,她设计了“基础结体验课”,让初学者从简单的“纽扣结”入手,感受“从无到有”的创造乐趣。“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走得太快,更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如今,在海安非遗馆、泛书房,刘丽的绳结作品与青墩文化遗址的文物遥相呼应,诉说着江海文明的千年积淀。一根丝绳,在她手中是文化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绳结,在时代浪潮中成为文化自信的符号,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永恒魅力。当端午的五彩绳再次缠绕手腕,当国际友人在非遗工坊惊叹于绳结的奇妙,刘丽知道,她编织的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条让世界看见海安、看见中国的文化之路。
守艺前行
勾勒更广阔的文化图景
2025年,南通绳结(海安绳结)正式入选南通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四代人近百年的技艺坚守,更是刘丽十余年来将家传手艺转化为文化符号的不懈耕耘。得知入选的那一刻,外祖母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绳子编得牢,文化才能传得远。”海安绳结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江海文化与民俗记忆的活态载体,其形意结合的创作理念和“非遗+产业”的创新模式,为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范本。
“非遗不是摆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而是要长在生活里、融进时代里。”从家庭作坊到非遗基地,从地方习俗到市级非遗,刘丽的绳编人生始终与时代同频。当问及未来目标,她表示,“希望有一天,海安绳结能像青墩遗址的稻谷一样,成为江海文明的又一张金色名片,让每个绳结都讲述着中国故事。”
暮色中,刘丽的指尖依然在丝线上舞蹈,五彩绳在灯光下流转出斑斓光影。这是属于她的时光,也是属于非遗的时光。在日复一日的编结中,传统不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一条奔涌的长河,永远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