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严推进耕地保护。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及早做好年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准备工作。落实党政同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坚持先补后用、占优补优,强化耕地日常流出跟踪管理,加快实施耕地补充项目,缩短全过程周期,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制度。高效组织实施栟茶运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
2.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推进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供水、排水、燃气、市政、交通等专项规划评估,加快落实专项规划编制主体、项目清单。稳步推进主城区详细规划编制,确保年底详细规划成果基本实现全覆盖。聚焦解决城镇开发边界碎片化问题,科学开展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参照主城区“单元+街区(地块)”模式,大力推进主城区以外区镇详细规划,为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提供法定依据。健全“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体系,制定我市村庄规划“通则式”管理规定。
3.精准配置资源要素。严格落实《项目用地保障操作规范》要求,统筹安排国家计划、增减挂钩指标,高效精准配置资源要素,优质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组织编制新一轮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调整完善已批方案,合理确定已获批成片开发片区方案拟征收土地范围和实施时序,对连续两年未实施的已批片区报上级撤销。
4.提升资源利用质效。按照“以收定支、以支定收”的要求,有序推动土地上市工作。坚持“盘活存量、以用为先”,扎实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推进“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有效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批后监管机制,及早发现、处置新增闲置土地。规范实施低效闲置用地收储,推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收储成为国有建设用地补充的稳定来源。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申报准备工作。
5.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贯彻落实“自然惠企26条”,坚持服务前置、主动上门、帮办代办、送证上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服务企业专班,帮助企业打通办证“堵点”。深化不动产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持续提升不动产登记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进不动产“同市同标”项目建设,持续做优做强海安市不动产登记“安心登”服务品牌。
6.大力推进资源惠民。充分利用国土变更调查省级检查免检地区的有利条件,高效开展变更调查。对标数据整合、颁证到户、规范档案、日常登记工作要求,开展农村不动产登记。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更新汇交机制,提升集体所有权登记数据的现势性。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和登记信息互通共享,整合、优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与登记流程,推进合同管理与登记业务“一窗受理”,集中办理。有序推进两区外农村成套安置房及其他安置房办证。序时推进地下停车实施调查试点工作。
7.扎实开展造林护湿。有序开展新增造林、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新建农田林网、省级绿美村庄和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严格查处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违规占用林地和非法猎捕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跟踪推进里下河湿地公园整改销号,科学编制互花米草除治区域生态修复方案,努力提升全市湿地保护率。
8.用好用足海洋资源。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区域的开发利用,积极跟踪历史遗留问题备案工作,全力以赴化解难点堵点,做好用海论证审批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高效开展浒苔绿藻联防联控、应急打捞等各项工作。适时开展海洋灾害风险隐患点治理工程,完善海洋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抢抓政策红利窗口,大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9.严厉处置新增违法。贯彻执行自然资源部执法“严起来”的要求,加大日常执法巡查、监管,从严查处新增违法用地行为特别是新增“非农化”“非粮化”违法行为。严格落实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持续巩固“双零”成果。稳固提升一线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前置化解矛盾,推动“资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