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海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严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切实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2023年重点工作情况
(一)坚持政策发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复苏。二是完善支持经济发展政策。对照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市场现状,联合各主管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面向市场主体开展全方位的政策扶持。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一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改善老旧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发放助学金等。落实各项民政优抚和城乡社会救助政策、五保及城乡低保经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养老保险和基础养老金调整以及离退休人员代发专项财政补助政策。统筹资金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提标、规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结算疫情防控相关费用等。二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支持淘汰554辆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研究出台《海安市餐厨垃圾处理费征收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收运方案,加强收运处置管理。落实生活垃圾焚烧及运输费用,推动实现生活垃圾密闭运输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两高于”目标。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有力保障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信用担保,有效缓解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设改造农桥危桥26座,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三)坚持统筹盘活,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是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完善收入预期引导机制,全面优化税收协同共治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挖潜增收。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7.58%。二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决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全力兜牢“三保”底线。科学调拨库款,设置最低库款保障限额,控制支出节奏。我市库款保障水平始终处于合理区间。三是大力盘活资产资源。制定向上争取资金考核办法,加大暂付款清理力度,严控新增借款事项,实现基本支出结余全部收回,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四)坚持规范高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事中运行监控,对2023年部门预算项目和部门整体实施绩效运行监控,重点关注项目绩效目标实现与预算执行进度;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对2022年度政策执行情况、项目实施效果及部门整体绩效开展全面绩效自评;对涉及民生、基金、政策等多个方面的19个项目实施绩效重点评价。二是加强财会监督。围绕年初制定的5大类12个项目的检查计划,聚焦民生、经济等领域实施专项检查,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聚焦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对9类财经纪律重点问题开展联动检查,提升财政防风险能力;聚焦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线上合同信用融资,依托政府采购“苏采云”系统与中征平台联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资服务。四是加强投资评审管理。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预算是否缺项漏项、是否过度设计、是否肢解拆分等情况,严格管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变更及不必要功能提升的变更。
(五)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国企国资监管
一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开展融资项目化闭环管理执行情况检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投融资决策程序,确保每一笔投融资业务有迹可循、有档可查,防范投融资领域风险,保障国有权益。加强国企投融资预算调整审核。二是深化国企改革发展举措。持续巩固前期改革成果,继续推进国企优化整合,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有效引导国有企业围绕主业,对接央企、省企、南通市企和优质民营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六)坚持以政领财,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学习新思想新要求,开展党员政治生日、领学讲学、财政女干部事迹宣讲等活动;邀请省财政厅、南通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纪委监委等专家作专题党课。实施“‘红色账本’兴海安”书记项目,创优“阳光财政、攀高争优”党建服务品牌。与税务局党支部“六共六强”结对,深化财税合作。二是持续转变作风。制定《2023年海安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等9个制度文件,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在全系统开展“5·10”思廉日、“算好廉政账”活动,定期监督检查全系统“八个一”责任清单落实情况。三是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及各层次学习计划,组织中心组领学、专题统学、交流研学、集中自学;查摆制定整改整治问题清单,开展党组织检视分析和党员个人党性分析,逐项明确整改措施及时限;在财政系统大兴调查研究,围绕11个方面调研重点,每季度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着力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继续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持续关注留抵退税获益企业退税资金使用和增值税回补情况,引导广大纳税人增强发展信心。进一步梳理现行惠企政策,根据我市宏观经济目标与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可持续、规范化的财政扶持政策。
(二)着力化解收支矛盾,推动财政平稳运行
进一步加大税收收入组织力度,加强税收协同共治,紧盯重点税源,充分挖掘增收潜力,规范税收征管秩序,有效解决偷漏、拖欠税款问题。绷紧过“紧日子”的“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坚持“三保”支出优先,持续压减非刚性、非必须支出,努力实现收支平衡。
(三)着力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三保”支出优先,进一步加强国库库款运行监测,提高对库款运行的整体把握能力。支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可持续增长;支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助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高质量就业。按“两高于”要求,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新成效。保障好污染防治专项经费,完善和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助力建设“无废城市”,提增高质量发展成色。密切关注本地楼市形势,不断完善购房补贴政策,继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
(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管理提质增效
依托预算一体化系统,对部门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逐步规范监控环节的管理;继续对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 、实施期长的项目实施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成果应用,对前期绩效评价中发现的资金使用进度缓慢、未达绩效目标的项目,及时通报并收回相关资金。不断深化“财政大监督”理念,把推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财政工作重点、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认真制定全年财会监督计划,聚焦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基层“三保”、民生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财会监督。稳步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按照省统一部署,全面开展集采入云工作,扎实推动政府采购“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监管效能。围绕投融资管理、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管理,推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支持和引导国企立足本企业发展腹地,盘活挖掘各类有利资源,夯实经营基础,做优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造血能力。积极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推动我市国企加大与央企、省企、上海及苏南国企的合作力度,建立“跨江朋友圈”。
(五)着力树牢“大财政”理念,推动干部担当作为
竖立好“当家人”的责任意识,将财政工作放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思考,统筹算好经济账、长远账和效益账。强化理论武装,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论述以及党章党规等,不断丰富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提升财政干部政治能力。持续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纪律教育,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障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两安全”。竖立“任人唯能、任人唯德”的鲜明导向,让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进一步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财政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