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财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立足实际,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收入组织工作复杂局面,统筹兼顾保障重点支出,持续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财政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预算内收入完成情况
2023年滨海新区全年实现全口径收入30652.78万元,公共财政收入16888.41万元,同比增长8.58%。其中民营经济税收16045.02万元,同比增长4.63%,国有经济税收843.40万元。
(二)预算内支出完成情况
2023年预算内调整安排支出7897.73万元,上级专项支出1556.13万元,合计总支出预算调整数为9453.86万元(含化解债务支出1000万元)。1-12月份,全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9383.97万元,完成年度总支出预算数的99.2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946.6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458.39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86.76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54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662.71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2.44万元,节能环保支出39.57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83.6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830.58万元,住房保障支出730.68万元,化解债务支出1000万元,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三)预算外收入完成情况
2023年预算外各项收入总额64851.71万元,其中:土地收入30165.78万元,土地挂钩拆旧收入5614万元,部门补助收入5713.70万元,资产收入3053.21万元,捐赠收入61.30万元,其他收入238.72万元,调入资金4860万元,历年结余资金15145万元。
(四)预算外支出完成情况
2023年预算外预算调整数为64149.86万元(含化解债务支出31950万元),1-12月份,预算外各项支出总额为63995.85万元,完成年度总支出预算数的99.7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328.71万元,公共安全支出584.61万元,教育支出236.72万元,科学技术支出598.4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79.98万元,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219.16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6.59万元,节能环保支出442.99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981.21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462.69万元,住房保障支出94.74万元,化解债务支出31950万元,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2023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强基固本,推动财政收入量质并举
2023年滨海新区财政局着力服务好以纳源、龙源等为代表的重点税源企业,确保重点税源贡献不下降。加强与税务部门联动,规范石材企业采购环节的税务管理,保证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定期走访园区企业,宣传最新惠企金融政策,为企业解难纾困。全年实体经济实现全口径税收29549.01万元,同比增长25.14%。家具行业全年实现全口径税收7195.76万元,同比增长103.43%,石材行业全年实现全口径税收3165.35万元,同比增长47.59%,收入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收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扶持引领,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全面落实“产业焕新 空间再造”工作部署,与各部门共同推进落实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加快培育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协同推进与顺力钢业、九祥资产、国邦建筑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更优的服务、创造更好环境,全年及时拨付“一企一策”工业扶持资金、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海陵英才”专项资金共计1022.86万元,切实提高企业服务实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为民惠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严格按标准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一是落实基本民生保障。支持做好养老、困难群体救助和助残事业发展,通过一折通发放尊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困境儿童生活补贴、残疾人补贴等各项救助资金4851.02万元,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二是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均衡各类教育资源配置,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全年支付金港学校工程款5764.77万元,确保如期招生开学;及时拨付教育经费及教育两类人员补助共计512.45万元。三是落实人居环境经费保障。保障农村环境相关专项资金投入,持续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全年拨付农村改厕专项资金245.09万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768.78万元。
(四)堵疏结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加强政府债务源头管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决杜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在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及“债务率不升”前提下,依法用好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的政策,争取再融资债券2400万元。二是积极落实债务化解方案。统筹资金用于化债,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年度化债任务,采用财政预算化解、土地出让收入化解、公司经营收入化解与转经营性债务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化解隐性债务32950万元,圆满完成化债目标任务,较2022年,全口径成本下降了34BP。三是全面加强经营性债务管控。进一步强化债务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通过债务监管平台,对公司举借经营性债务严格审核把关,坚决遏制经营性债务快速增长势头。
(五)创新改革,有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执行年初预算支出标准,按照批准的预算开展政府采购活动,全年除“三保”刚性支出外,无新增一般性项目支出;及时调减未实施或执行进度缓慢项目,统筹用于重点项目支出。二是有效发挥资产管理职能。强化资产配置标准刚性约束,严把“入口”关,严格审核新增资产购置,控制增量。三是持续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切实加强财政账户管理,全面摸底梳理长期挂账款项,开展往来款清理工作,全年完成往来款清收823.05万元。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国有资产配置市场化,协同推进角斜老电影院、新城花苑拍卖工作,追缴来南小学租金,实现财政收入782.25万元。
2023年全镇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受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及整体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困难重重。二是“三保”等刚性支出持续高位运行,财政收支平衡矛盾依然突出。三是预算管理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效果还未达预期。四是政府性债务整体规模偏大,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任务依然艰巨。对此,我们将继续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底线思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4年预算草案
2024年全镇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坚持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强化地方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为打造新时代“红色滨海 五地新区”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建议):
(一)预算内收入安排
2024年预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00万元,较上年收入略有增长。其中:民营经济预计税收收入15800万元,国有经济预计税收收入1200万元。
(二)预算内支出安排
2024年全镇可用财力预算9845.75万元,上级专项补助1312万元,合计11157.75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282.48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04万元,教育支出5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16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0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261.61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0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530.5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425.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007.6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000万元。
(三)预算外收入安排
2024年预算外收入计划为22145万元,其中:土地收入8845万元,土地挂钩复垦收入1000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收入2300万元,其他收入1000万元。
(四)预算外支出安排
2023年预算外支出计划为22143.6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476.45万元,公共安全支出804.99万元,教育支出620.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89.9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0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851.48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95.31万元,城乡社区支出7620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253.06万元,债务化解3500万元。
四、2024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做好收入组织“加法”,持续增强服务大局能力。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谋划组织收入,千方百计稳住收入大盘,从严从紧加强收支管理,全力确保年度财政收支平衡。做大收入蛋糕,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健全收入分析和监测机制,紧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总部经济税收管理。持续深挖开源增收潜能,拓展谋划创新项目管理;全力推进向上争取、向内培育、向外招引工作,做到考核导向更明、政策举措更实、执行绩效更好、工作氛围更浓。力争让“财政跑”带动“争着跑”,凝聚部门合力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补助资金。保障财政运行稳、方向稳、频道稳,通过财政的“稳”,为全镇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打下基础。
(二)做好债务化解“减法”,持续守好风险防控底线。
坚持以极限思维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着力消除各种潜在风险,夯实财政平稳运行的根基。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化解。完善“三保”风险应急预案,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牢固树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思想,压减支出保平衡,按照“能压则压、能延尽延”原则,保重点、延安排、减开支、稳运行。夯实“真金白银”化债,根据上级要求尽全力推进债务化解工作,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常态化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监督,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和规范管理力度。
(三)做好资金效益“乘法”,持续放大财政资金绩效。
以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让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用好财政杠杆,撬动经济活力。发挥好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注重税源企业梯度培育,支持存量企业加快发展。紧扣市场主体困难和需求,确保政策、资金跑在风险和困难前面。强化政策跟踪问效,全面开展企业政策兑现履约“回头看”工作,提高政策资金使用绩效。重塑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绩效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部门绩效评价闭环管理。盘活资产资金,提升管理效益。深度开展国有资产存量清理和盘活,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建立专项资金事前、事中、事后跟踪推进机制,完善滚动预算管理模式。
(四)做好预算管理“除法”,持续提升改革发展能力。
深化“零基预算”理念,探索“能增能减”的预算分配机制。聚焦财政工作难点、堵点、重点,如预算平衡、项目绩效、预算执行等问题,深化调研探究,写好调研文章,当好参谋助手。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管控,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立往来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确保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有效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财政事业可持续提供精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