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斜镇2022年下半年工作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5 09:41 累计次数: 字体:[ ]

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举措正在显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由降转增、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市场销售有所恢复。随着国家“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下半年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在恢复发展中坚定信心,正确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下足功夫,进一步落实落细稳增长举措,推动各项政策再细化再落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下半年,我们将牢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助推产业升级,千方百计稳住经济运行。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以产业高质量发展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

提升经济运营质态。强化分析研判能力,做好全镇经济运行监测,关注重点税源企业,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均衡、足额入库。加大对龙源风电、上海电气、澳凡家具等骨干企业跟踪服务力度,不断提升企业贡献份额。力争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亿元,工业应税销售增长20%,服务业应税销售增长15%。

壮大工业主导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深度谋划、精心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夯实和产业链提升系统工程。深入开展工业企业亩均绩效评价,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引导企业做大总量规模,提升产出效益。力争实现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3家以上,工业技改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航力重工新三板挂牌,明芯微电子、鼎尚电子进军新三板精选层。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城乡环境,引进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商业街等服务业项目。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地标产业,突出温泉康养、海鲜美食、南黄海风情等主题,开发文旅、体旅、农旅、教旅融合产品。

(二)全力以赴上项目增投入,聚焦落地转化,鼓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程把控,精准招引精细服务,做优做强产业载体,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聚力实施精准招商。深入开展“点对点”叩门招商,提升工业、服务业、科技人才招商小组靶向招商精准度、专业性。聚焦招商引资突破年,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在资源、能源、环境紧约条件下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既聚力招引带动性强的航母级大项目,也积极招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项目。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强化规上企业培育,实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提高投产项目转化率,助力新稷科技、锐剑科技、源和金属等重特大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达产。确保全年完成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个,10亿元项目1个,完成新竣工项目2个。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搭建“银政企”联通平台,畅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坚持问题导向、一线服务,全方位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一着不让强科技谋创新,加快动能转换,深层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科创产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优势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支持中洋、天成加快生物基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应用。

壮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建立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创建上率先实现突破,争取建立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培育各类研发平台,努力提高镇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构筑科创人才高地。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重点引进一批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及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做大做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基本盘。力争引进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入选南通市“江海英才”2人,海安市“海安英才”计划3人。

(四)持之以恒强配套优功能,突出产城一体,稳步提升新区城市品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做强规划引领,补齐优质功能,建设更具吸引力的品质新城。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区间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网、农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达成“双六十”市级污水治理标准。进一步落实供水、供电、燃气等工程建设,完成老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形成更完善的规划体系。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温泉展示中心、金港酒店、228加油站道路服务区建成运行,金港学校、供电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年底完工。持续推进沿海景观带建设,加快驿站哨所、绿化景观带项目推进,打造可观可感的城市新名片。

提升镇区功能品质。完善网格治理模式,全域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序时推进角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强化餐饮油烟、垃圾露天焚烧等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对角斜、沿口、海港集镇区实施整治改造,对沿街店铺经营进行统一规范,完善车辆停车线,配套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加强居民的文明行为教育,进一步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五)点线结合增特色促振兴,巩固富民强村,共同绘就美丽乡村画卷。以乡村振兴为总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狠抓规模农业项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做精做深项目建设,释放千亩滩涂、5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水产养殖、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加大资产盘活和开发利用力度,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完成村集体收入2163万元。

扎实打造美丽乡村。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撤并镇区整治、破落建筑整治等工作,多层次、多形式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向常态长效发展。整合资源,持续改善农村生态人居品质,重点培育五凌村创成南通市生态宜居先进村。

高效推进富民强村。对经济薄弱村实施帮促行动,通过新型合作农场、盘活闲置资产等途径,增加“造血”功能。积极招引乡贤支持本村发展,引导各类工商资本参与村企联建,促进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需求有机结合。建立村企联业、联责、联心长效发展机制,努力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长、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

(六)源头治理强保护抓攻坚,推进绿色转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环境协调,系统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国省考断面水质力保优Ⅲ、大气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土壤环境质量严守底线为工作目标,滚动开展污染点源排查整治,确保突出环境问题逐一调处到位。

健全常态治理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不断提升镇村河长、断面长、点位长以及志愿者履职尽责能力,加大督查、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和内涵,确保形成常态长效的治理机制。

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严控项目、行业准入门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和应用,坚决淘汰工艺落后、能耗高、效能低的企业。树立绿色生产消费导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广阔的绿色发展空间。

(七)矢志不渝保民生促和谐,优化服务供给,持续增进居民群众福祉。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态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强化公众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监测预警、集中管控、医疗救治等常态化防控基础。加强对重点场所的常态化管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加快推进60岁以上老人“应种尽种”,延长疫苗接种“服务链”。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低保、五保等惠民政策,为群众积极争取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补助资金,确保群众得实惠。完善教育教学硬软件建设,加大优质师资力量引进,提升教学水平。大力发展慈善、志愿服务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权益保障,建设更有温度的爱心之城。

筑牢安全稳定防线。持续开展“小散乱”企业安全环保消防百日攻坚治理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健全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大信访维稳矛盾排查化解力度,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消化在初始阶段,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