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分类:
发布机构: 滨海新区(角斜镇) 文号:
成文日期: 2015-02-06 发布日期: 2015-02-06 有效性:
名称: 老坝港滨海新区2015年工业经济意见
老坝港滨海新区2015年工业经济意见
来源: 滨海新区(角斜镇) 发布时间:2015-02-06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为顺应“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提升滨海新区经济综合实力,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更大力度加快有效投入,更大力度实施“两化融合”,顺势而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为将滨海新区打造成海安经济的增长极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目标
    1、开票销售确保15.21亿元,争取完成15.58亿元,力争完成16亿元。
    2、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数确保1家,争取2家。重点培育:华安袜业、金牛机械、华强染整。
    3、新增定报企业数确保2家,争取3家。
    4、规模工业产值:确保完成50.8亿元,争取52.6亿元。
    5、技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技改投入4300万元以上,新开工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个以上。
    6、节能减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率4%,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下降率1.5%。
    7、安全生产:全区工业企业确保全年无重大伤亡事故。
    三、工作重点
    1、抓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针对我区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内生能力弱的特点,把工业经济调结构、扩总量、促转型的重点放在引进、新上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上,把大上、快上项目,扩张经济规模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新上项目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份额要达到60%以上。石材产业园、家具产业园等重点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督促,及时掌握和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规划、环保、供电、供水等问题,帮助企业协调相关部门,难事巧办、特事特办、高效服务,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精心谋划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通过“机器换人”,一方面用“机器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缓解企业用工荒、招工难,一方面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腾笼换鸟”,组织开展工业企业亩产绩效评价,逼迫“低小散”企业增加投入或腾出用地、能耗、环境容量,从而盘活低效闲置土地。通过“企业换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年技改投入要达上年开票销售额的8%以上,3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投改投入要达上年开票销售额的15%以上,全区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0个以上,乔基生物制药项目要按期投产,宏洋化工水溶性肥料项目要抓紧筹备开工,海东光伏要积极筹备二期电站项目,华安袜业化纤加弹、明芯微电子封装车间、金牛机械钻井平台、华强染整织造车间、美佳卫生无菌车间、通地生物车间扩建等项目都要加快建设进度,早日达产达效。
    2、抓培大扶强,推进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鼓励磁材、丝绸、纺织、渔网、海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开展配套型、产业延伸型技改,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不断完善“一企一策”培育举措,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龙头骨干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尽快培育一批技术优势突出、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标杆”企业。加快培育与现代金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鼓励优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规范经营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金牛机械力争在新三板上市。举全区之力,重点支持金牛机械、华安袜业、华强染整、明芯微电子、兰波实业、美佳卫生等企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亿元以上企业。实施“个转企、企上规、规转股、股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建立200万元以上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库,选择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在政企联动、管理提升、融资服务、信用担保、要素支持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推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全力支持弘煜光伏、建海光伏、海东光伏、航力重工、今朝机床等一批企业年内成长为定报企业。
    3、抓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服务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鼓励企业设备升级,倡导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密集程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对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继续给予政策奖励。另一方面,按照“引进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在新上项目上必须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充分衡量其投资规模、技术含量、投资效益等重要指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建设。其次要细化产业链内部分工,强化链条内的配套协作,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组织结构,着力提升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从而降低专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获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要做好拥有核心技术的装配型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再次要科学处理好市场进退,稳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对一些劳动密集度高、盈利能力低,甚至是环境污染高的夕阳产品或行业,抓紧实行市场退出或改良,并调整发展方向,积极寻找新的优势项目。
    4、抓园区管理,不断创新经济服务方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落实工业区块总体规划,严格项目准入,提高项目的质量档次。进一步加强园区企业管理,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引导、分片管理、企业自治、统筹协调”的社区化自治管理模式,通过搭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工作平台,引导企业共同来做好企业文化和管理、治安联防、园区保洁等工作。做好区资产公司标准厂房出租工作,发挥资产的应有效益。今年要在三个平台上下功夫:一要深化技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传统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重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二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区经济服务网”,加快推进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科研、市场等网上模块的启动运营,提高网站的信息和服务能力,促进街道信息、管理资源共享。三是强化培训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管理,鼓励企业老总参加MBA等高层次培训,以改善、提高经营理念与思路,积极开展专业工人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自主培训。
    5、抓人才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团队建设。进一步创新思想理念,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信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创新培育机制,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素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用足用好内外教育资源,加快培养一批熟悉经济和法律、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创新引进机制,多方式、多渠道引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继续做好借脑引智工程,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实施“带出去”、“请进来”的架桥工程,进一步拓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层次,积极借助于高校院所的人才、成果和信息资源,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同时认真做好招工引劳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企业用工招聘会,缓解我区用工紧缺现象。注重“创二代”培养,对区内重点企业的接班人制定培育方案,采用高校学习、基地培训、赴外调研、拓展训练、导师帮带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胸怀的新型企业家。
     5、抓服务优化,提高经济运行组织水平。加大行政协调力度,有效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生态环境。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规模企业领导联系挂钩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加快发展的动力机制。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台账,提高经济运行监测水平,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工业发展动态趋势。在规模企业中开展“三比二争”竞赛活动,比“开票销售、设备投入、入库税金”的完成实绩,争当“先进工业企业”和“优秀企业经营者”。继续深入开展“银政企携手攀新高”活动,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资金、原材料等要素的综合组织和协调,有效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服务。积极跟踪省、市、县有关工业发展政策意见,积极做好相关政策的配套、操作和协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梳理我区有关政策意见,借鉴周边区镇经验,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培育引导政策意见,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围绕节能降耗的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着力研发节能、节水、节电等节约资源的机电产品和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积极推广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淘汰落后产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大力整治落后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及监管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和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意识。 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加大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生产监管,切实整改安全隐患,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确保年度全区安全生产控制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