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作,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文化强市”总目标,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效完成文广旅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达到新高度。
一是建强三级文化服务阵地。巩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升软件管理服务水平。构建三级阵地,文化艺术中心为文化服务平台中心阵地,区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为二级阵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三级阵地,按照“五个一”要求不断完善。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要求完善功能设置、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常态化开放,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
二是聚力提高文艺精品创作水平。认真打磨海安本土艺术生产原创精品,以高标准、高要求提升作品艺术性与人文性,为明年五星工程奖和文华奖等重大赛事积蓄力量,提前谋划,力争获奖数继续保持南通市前列。深入实施重点文学作品创作、舞台艺术作品创作、重大主题书法美术作品创作,构筑海安艺术精品创作高地。依托“海安名家”工程、“艺术名家工作室”,实施“青蓝工程”,推动名家名人培养,为艺术生产输送活力源泉。
三是做精做优各类公共文化活动。高质量组织“三送”工程,确保全年完成送戏195场,送展览100场,送培训100场,“乐一天”农民艺术节231场,“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924场。集中力量办好海安春晚、青墩文化艺术节、海陵之夏、群文会演等大型文化活动。评选一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优秀家庭文化室、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和优秀文化志愿者,并定期开展文化志愿者业务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效能,让文化事业更好地扎根基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四是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青墩遗址研究及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青墩遗址文化影响。进一步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充分挖掘海安非遗项目、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累计100场,促进非遗传承再上新台阶。立足海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各个项目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项目活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提升海安非遗的传播力。此外,不断挖掘非遗资源,积极申报更多乡土非遗人才,充实海安非遗名录库。
五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与招引落户。进一步加强对入选南通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与建设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及上报项目进度、收集整理相关投入票据证明,确保全年投资额完成率达到100%以上、建设进度均达序时,同时积极摸排存量项目,加强新项目招引,提前谋划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继续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和酒店项目的建设,目标全年通过南通市旅游2亿元项目考核新开工3个、新竣工3个。做好2家4A级景区和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的复核工作,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1家。重点推进开发区海洋广场海洋文化主题演艺中心,打造观景体验互动、文旅演艺等游乐项目;结合蓉和怡心园3A级景区打造,带动壮志村创建江苏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持续开展立发古镇项目洽谈,尽早完成项目签约和落地建设。丰富墩头镇乐百年健康小镇景区游乐设施,增设云上森林、卡丁车乐园、无动力游乐设施等项目,提升游玩项目品质;完成南莫镇明苑生态农庄民宿和唐庄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并建成开放。立足“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指导雅周现代农业园加大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探索由运营管理公司实行景区统一化化管理,引导园区企业大力拓展研学、体验、农趣等主题的文创活动,有机融合、形成串联,打造精品农旅线路。
六是做好规上企业培育与数据统计。坚持“挖掘存量,培育增量,做大总量”思路,保持与招商、统计等部门的联系,提升规上企业的新增入库力度,通过新增企业弥补旧企业数据归真带来的脱幅影响。抛弃以前新增入库企业靠包装的落后做法,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通过优质项目提升数据,沉下身子抓招商落户、抓项目服务、抓开票销售,对于不足500万开票销售数据的企业拉出清单,逐一分析排查。把握好每月营收数据和每季度劳动报酬数据申报节点,加强与企业负责人、财务会计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企业情况,指导企业按时做好数据的填报工作。
七是积极有为努力提升营商环境。依法及时查处文化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步实施执法监管和执法服务,保护合法经营利益,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执法普法、政策辅导、警示告诫、约谈提醒等方式,加大对文化市场主体行政指导力度,前置行政违法风险点提醒,帮助企业强化合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