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农村产品上行,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打破地域空间限制,充分开拓农产品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竟争力,降低流通成本,引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加快海安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程,现结合海安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我市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发展“电商+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结合“线上网络营销+线下实体店销售”的方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资,自我发展”的原则,整合本地农产品、土特产、民俗产品、特色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进行培育,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为手段,促进现代农业流通方式转变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推进电商企业(网店)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我市产品外销,努力把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成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鼓励拥有电商基础的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创业者积极带动我市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孵化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企业、合作社及个人创业者,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推动服务产业链日益完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强力推进以海安大米、老坝港紫菜、海安麻虾酱、海安糯米酒等特色农特产品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组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对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进行有计划挖掘和整理,对辖区内农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研摸底,建立完善特色农产品资源信息数据库,建立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流程。
健全完善品控管理,定制符合海安实际情况的标准化体系并有效应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依托海安“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的产业优势,建设以海安脆梨、海安大米、海安麻虾酱、王花、桑蚕茧、老坝港紫菜、糯米酒、绿浪马铃薯、冰雪酒、丝绸、糯米陈酒等农特产品为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做好“二品一标”认证。对具有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乡村旅游、餐饮、风情民俗等特色进行全面摸底,完成本地农产品电商调研报告、本地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本地农产品网货包装开发建设,协助当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开设线上网店,通过商品化包装、电商化运营等方式打造具有海安特色的绿色品牌和生态品牌,形成地方有影响力、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
1.打造海安市特色产品资源库
安排专业的团队进驻海安市,深入各个乡镇和产地,对海安市域内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包括生产面积或产量、上市时间、质量和技术水平、传统销售渠道及比例、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收集特色农产品信息。
2.对乡村旅游、餐饮、风情民俗进行调研
收集本地特色乡村、古老村落、红色乡村名录,收集各个乡村风情民俗故事;收集本地旅游景点资料,整理本地网红餐厅餐饮、达人等相关材料;针对已经收集到的乡村名录、景点、餐厅餐饮、达人,进行调研。
3.海安市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流程指导方案制定
农产品销售最困难的一点除了“最初一公里”问题就是标准难统一,品质无法保证,而销售量大的大型电商平台对产品标准较严格,这就造成手工农产品很难上线大电商平台,同时标准不统一也会造成售后问题,售后成本增加。
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初步选取具备一定规模的农特产品提供分级、质检、包装、储存、运输、售后等标准网货化指导方案,规范解决农产品“腿短”的主要瓶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能卖、能卖好、能卖远打下良好的电商化营销基础。
根据摸底调研报告,结合竞品分析,编制网货化农产品输出标准、售后标准等。所有指导资料均免费提供给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使用。
物流标准:从选取物流形式、发货区域、基地直发、选择快递、大宗、落地配等合适的物流体系等方面,严格规范输出范围。
包装标准:结合产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渠道市场的需求规格,从产品内包装、外包装等方面做试点物流测试,规避由包装问题带来的品质问题。制定符合不同渠道不同区域材质与辅材要求的包装。
售后标准: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方案,指导农户做好售前准备与售后服务。制定赔付标准,保障交易顺畅,提高用户体验。
4.海安市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流程指导方案制定
1.根据企业调研情况、文旅情况,以及龙头企业对产品品牌的未来规划,形成产品品牌故事;(每日设定2个产品以上)
2.根据产品特点,对产品品牌的logo、标识、slogan、IP形象设计;以及各个产品品牌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水杯、文件夹、车身、工作牌等);打造出与其它产品的差异性(每日设计2个产品以上)
3.与企业、领导开设座谈会,对产品品牌设计稿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
4.对产品品牌建议部分进行修改和不断完善;
5.开始对产品品牌文字、图案进行商标注册。
(二)原产地采购服务中心
对接国内外各大线上线下平台采购需求,通过区域公共品牌授权方式,采取集采集供模式,统一结算、数据纳统,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1.设立原产地采购服务中心
(1)对海安本地特色农产品基地、产业进度调研;收集特色产业的企业信息、产地规模、种植历史、销售渠道、种植技术质量、产业产品故事等内容;
(2)根据收集的产业情况,对安特色产业展区进行内容展示区域进行规划与设计;
(3)对原产地采购服务中心装饰;
(4)设施设备进场调试安装;
(5)通过新媒体对原产地采购服务中心建设运营,进行宣传。
2.对接国内各大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大型线上交易平台扩大海安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1)根据海安农特产品特性,对接全国农贸市场、大型商超;为海安市生产企业与外部采购企业、销售平台之间进行对接,利于供需双方快速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海安市优质农产的生产和销售,为海安市优质农产品迅速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触网,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
(2)通过分析各大线上平台竞品,与本地产品的差异性;上架具有优势的电商平台;农产品上架到京东、天猫、拼多多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后,基于电商平台的营销节奏,计划并开展一系列的线上运营活动,以提高产品销售,增强区域品牌知名度。
五、保证机制
1.加强组织协调
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好农产品网络营销工作。市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根据各自职能抓好协调、服务、指导、督促、检查工作。
2.放宽准入门槛
鼓励各类资本投资电子商务产业,电子商务企业登记注册时,除法律、法规和国家已有规定外,一律从简审批事项。
3.争取项目支持
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相关项目和资金,加大对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支持力度,在申报安排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市场建设等项目时,优先考虑向网络营销农产品的生产、营销企业、运销大户予以倾斜。
4.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管理
市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大例行检测力度,严肃查处取缔无证无标经营行为,保护品牌商标,维护海安市农产品良好信誉,促进全市农产品网上交易顺畅平稳。
海安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