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东莞相比于佛山,尤其顺德,经济发展确有逊色。佛山有众多名企支撑,如美的,碧桂园,就这两企业的产值都可抵东莞好多小厂的产值。
曾经的世界工厂,因不少传统行业,如玩具,制鞋等厂家的搬迁,人员的流失,现在面对着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头。另外,星级酒店的减少,对消费行业也是个很大的打击。
东莞的最大优势是地处两大一线城市广州与深圳之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咽喉通道,但经济发展过于分散,都集中到下面各镇,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就显得不对称,虽然说东莞现评为新一线,但城市的市容市貌还比不上同省三线城市的湛江,这被追求城市品质的一部份有钱人所放弃。
但东莞的动力还是依靠邻近深圳。深圳近年发展很快,本身的面积限制了发展的空间,向周边的东莞,惠州扩散是必然趋势。另外,现时深圳房价太贵,甚至贵过大上海,也让部份深圳人跑到隔壁的东莞买房,这也有利于东莞经济的发展。因为有了人流,就有消费,就有商机。
东莞因为改革开放得早,当初快速建起的房屋,公路在当时是比较现代化,但到了今天,因为更新较慢,已显陈旧。未来对道路,房屋的更新,及空置厂房的改造,势在必行,因为好的环境,将会吸引更多人气。
从产业结构来看,东莞已从传统的代加工模式,转向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以松山湖为主要平台,吸引大批新兴科技公司,如华为,oppo,vivo,金立等品牌企业进入,而以徐福记,加多宝,真功夫,天地一号等消费型企业也不断壮大和走向全国,未来的东莞还是值得让人期待。
从海安的角度看,东莞的产业结构升级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海安的传统“白加黑”--纺织和机械,可以向现在先进的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方向发展。关于智能制造企业可以重点向开发区引进,围绕开发区科创园打造的“机器人特色小镇”,进一步招引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加工企业,做实基础,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大的企业愿意来海安发展。如科创园空间不够的话可向东延伸,到开发区正在打造的“上湖新城”周边发展,招引一大批立志打造中国工业自动化4.0版本的实体作为支撑,既吸引了人气、引进了人才,又为“上湖新城”打下了产业基础,这样我相信新城的发展会更好。而电子信息产业则应该大力向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转移,全市其他区镇招引的此类企业也要发挥共享共建的原则,落户海安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这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放大效果,以此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供应链的企业进驻。而南通市深圳商会电子信息分会会长张爱明也是我们海安人,可以通过他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深圳及其周边的电子信息企业走进海安、了解海安。
围绕海安产业升级的几点思考如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消费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带动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1、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产业结构矛盾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社会生产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造成产销脱节、积压严重,而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新产品却供不应求,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做到面向市场,不能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因此,结构调整就必须做到无论是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微观经济活动,无论是上新项目还是技术改造,都必须牢固确立市场需求第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消费观念的变化,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容量和结构。结构调整也必须以企业而非政府为主体,因为政府与企业同样面临着有限理性问题,很难提出比企业更为完善的调整方案,而且政府通常不对调整成败承担责任,缺少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此外政府也不能解决企业随机、动态调整的问题。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主要起指导、协调与服务作用,而且其职能也必须在法律框架下,主要依靠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经济手段来行使。
2、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到消费观念的转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正由重视提高生活水平转向重视提高生活质量,伴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结构、性能、质量都有许多新的要求,譬如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等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密切关注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变化,既要注意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要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中争取主动,避免在衰落产业中陷于被动。
3、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未来10年至20年,电子信息技术将深刻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影响人类物质文明的生产和消费;生物工程技术将把农业、医疗和生态保护带入崭新的境界;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科技也将给社会生产活动带来飞跃性进步。因此,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技术结构的调整,都必须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重大作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关键地位,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这就是前文中提到了围绕海安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开发区“机器人特色小镇”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关键是能成功招引一家有知名度的大企业,最好是央企、上市公司。比如昆山早年招引的富士康,后来带动了一大批自动化企业进入昆山发展。东莞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