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安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服务中心大局定位,讲政治、厉法治、护稳定、谋发展,坚持目标导向,着力攻坚克难,全力争先创优,着力以法治护航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法治海安建设上抓关键、拓深度。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宣贯一体推进,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法治海安建设”专题培训班,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率先出台《海安市法治观察员管理规定》《海安市法治观察工作办法》等制度文件,做强观察员选聘训用,形成“观、察、纠、治”全过程链条式工作闭环,观察报告《关于产业政策效力分析与对策的法治观察建议》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抽调法治业务骨干,组建法治督察组分赴9家单位开展年度进驻式法治督察,深刻剖析问题,提出针对建议,强化督察整改,全方位提升依法治市成效。
二是在法治政府建设上有创新、见实效。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做实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要合同合法性审核,纵深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成效。印发《海安市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全生命周期风险防范体系。大力推进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建立行政争议调处中心,推动行政争议案件通过非诉渠道有效化解。2024年败诉率2.6%,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承办全省行政复议应诉疑难典型案例研讨会,全省司法行政、生态环境、法院系统等共计一百余人参会。持续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双向联动合作,推动行政执法监督方式由传统单一向数字智能转变。
三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比担当、作贡献。持续推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减免轻罚涉企处罚金额2038.05万元。印发《海安市企业实施首席合规官制度工作指引》,作为唯一县级经验全省予以推广。积极推进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设立涉外法律服务“法务港”。调整完善产业链法律服务队,持续放大“海燕”女律师公益服务团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链上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组织重大项目法律服务团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保交楼”项目以及建筑行业矛盾纠纷专项调解等,钻石律师所张立新的“心贴心服务、实打实解难,在海南闪耀法援‘1+1’的星光”项目获评第三届中国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提名奖。
四是在法治宣传教育上提质效、显特色。制定年度普法工作重点、责任清单,明晰任务要求、分工职责,凝聚各方合力。印发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操作指南,配齐配优服务团队、硬件设施,培育18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重点做好市镇村法治文化广场、宪法教育馆提档升级,打造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推动法治文化与非遗文化融合发展,原创法治非遗视频《从葫芦枝蔓窥见法治之光》获评司法部第一批优秀法治非遗短视频。认真筹办全市法治文化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学法普法氛围。
五是在提升治理效能上提活力、聚合力。积极参与全市基层治理“大体检”活动,与区镇街道良性互动形成“1+1>2”的叠加效应,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印发《海安市村(社区)“两委”班子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抓实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销号工作,全部通过南通市级验收。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两类特殊人群管理帮扶,扎实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和特殊人群管控清查整治“雷霆行动”,有效防范脱管漏管和再犯罪现象发生。率先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官”试点工作,制定出台《海安市社区矫正官选任管理办法(试行)》,精心选聘社区矫正官30人,规范统一服装,加强培训练兵,提升社矫执法水平。创新打造联动解纷新模式,会同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法院、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出台《海安市“庭所共建”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意见》,打造实体化运行的“庭所共建”工作阵地。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培育培优18家商会调解组织,推广应用“苏解纷”线上非诉服务平台,线上受理调解纠纷1000余件。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镇街合法性审核,扎实开展纠纷调处、法治体检、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六是在深化法律服务上强底蕴、创品牌。持续推动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升级完善,新增3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有效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可及率。深入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N家小微企业“三结对”,提升法律服务可及率。深化“安心援”品牌建设,聚焦农民工、残障人士、未成年等特殊群体,实施巡回援助、容缺受理、提前介入等惠民举措,加强权益维护保障,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法律援助中心对困难残疾妇女崔某离婚纠纷提供法律援助案获评2023年度全省十大优秀案件。深入推进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推动律师积极参与网络普法、法治体检、法律咨询等公共法律服务项目,选派青年优秀律师赴内蒙古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充分利用线上小程序、远程一体机等科技手段,开辟涉企公证绿色通道,着力提供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出证、上门公证等优质、高效、便捷的公证服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海安市司法局将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及海安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精准聚焦民生所向、发展所需,找准司法行政的方位坐标,切实提升法治服务中心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聚焦高水平法治统抓,打造法治建设示范地。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纲要(2023-2027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协调推动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进一步健全基层党领导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加强对镇街、村居法治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察,进一步发挥司法所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切实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夯实法治建设根基。坚持述法与督察协同推进,创新述法方式,不断压实“关键少数”法治建设“第一责任”。深化涉法贯通协同监督机制,针对具体案事件开展专项督察,推动法治督察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完善落实法治建设工作指引、提醒、督办制度,持续做好跟踪问效,确保全面依法治市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是聚焦高质量依法行政,打造营商环境样板地。构建双审双核双考机制,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以及其他政策措施开展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同步开展、合并审查。持续提升基层合法性审查能力,通过专题培训、跟班学习、交叉检查等方式,推进区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建立完善行政争议预警机制,持续优化府院联席会议制度,深化领导包案化解与督察考核工作机制,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确保败诉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构建以行政复议为主导、诉讼为辅助、信访为补充的争议化解新模式。制定综合集成监管事项清单,建立综合集成监管事项“一业一册”告知制度,清单式列明经营规则要点和风险提示,实现违法违规风险的有效防控。持续放大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合作联动机制功效,研判分析涉行政执法类诉求工单,推动提升执法水平。
三是聚焦高亮度法治宣传,打造崇法氛围浓厚地。实施国家工作人员“尊法赋能”、青少年“学法护航”、市场主体“守法致远”、村(居)民“用法安居”四大行动。紧盯关键少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干部教育总体规划,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持续开展以案释法、旁听庭审、警示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争创“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大与新颁布新修订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深化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提档升级法治文化阵地,加强法治文化作品精品创作传播,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四是聚焦高效能社会治理,打造矛盾隐患终结地。持续开展特殊人群管控清查整治“雷霆行动”,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严防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场发生。完善安置帮教“一评五扶”工作机制,优化系统运行机制、健全结果运用机制、完善支撑保障机制,提升安置帮教对象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压降安置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持续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加大行业性、专业性特别是新业态新领域、商事商会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标准化建设,精心新增一批网格调解工作室,推动村(社区)全覆盖。持续深化“庭所共建”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融合职能,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五是聚焦高品质社会生活,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优享地。完善市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发挥新增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作用,推行法律援助服务智能化应用。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专项行动,重点关注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推进法治体检进企业常态化、专业化,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制度漏洞、经营风险、法律难题,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亮做优“安心援”品牌,发布法律服务指引和法律援助产品,放大品牌效应。加力推进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广远程视频公证小程序、远程公证一体机、上门办证等便民利企的公证服务,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援助等资源实现“跨业务融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闭环、一体服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