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八五”普法中期工作报告
来源: 海安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5-15 09:24 累计次数: 字体:[ ]

海安市“八五”普法中期工作报告

中共海安市委员会  海安市人民政府

“八五”普法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瞄准创建“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目标,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推动宪法法律宣传入脑入心

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首要任务,围绕中心大局,践行人民至上,深入开展多主题法治宣传,推动宪法法律融入日常生活。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把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列入法治海安建设规划、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八五”普法规划,列入年度普法责任清单。部署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活动,坚持各级领导干部领学先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学习议题,作为各层级领导干部培训、任前考试的重要内容。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为市委党校18个主体班、外培班等班次的重点课程,推动融入“课堂主阵地、法治第二课堂”等中小学法治教育体系。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市四套班子负责人等全市在职公职人员参加。组织“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奋力书写新时代海安篇章”知识竞赛,法治工作部门“大课+小课”“视频+现场”相融合实施全战线、全覆盖培训轮训,开展交流讨论65人次,撰写心得体会82篇。全市各区镇街道、各机关单位普法阵地普遍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区、专栏,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二是践行民生宗旨。聚焦民生需求,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宪法宣誓、宪法进万家、宪法主题公益广告“万屏展播”、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法治文化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连续两年在全省“百万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法律”活动中参考率保持南通市第一,全省前列。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月”主题活动,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治课程,进行“云课堂”远程授课,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奖竞答活动,编印发放《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以案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宣传册5万余册。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法律援助法、“以法护家?守护成长”等专项普法活动,用多种形式传播法治、弘扬法治精神。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新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14家。持续实施村(社区)法律顾问巩固提升工程,完善法律顾问“组团式”服务模式,全市238个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

三是服务中心大局。聚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能治理,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长江保护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专题宣传活动250余场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选聘企业“法治副总”,常态化开展“问需于企”“法治体检”活动。制定《海安市法治民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深化“微光计划”“律动江海 法约三市”“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等服务载体,推出涉企法律服务重点任务清单,打造小微企业律企对接特色服务,构建市镇联动、部门配合、内外互补的格局,为市场主体提供更精准专业的法律服务。指导49名女律师组建海燕女律师公益服务团,与中小企业结对开展法律服务,相关经验做法在江苏法治报头版刊载。开辟涉外公证绿色通道,主动服务重点企业走出国门,线上办理涉外劳务等公证材料事项清单,持续释放惠企法治“红利”,法治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二、以全民守法重点对象为抓手,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见行见效

坚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落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分层分类,精细部署,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建强主体工程。制定《海安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清单制度(试行)》,实施领导干部学法“2421”制度,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推行市领导导学、部门区镇负责人讲学、工作人员践学的学法模式,副市长、两院院长等领导干部先后走上讲台导学授课,领导干部学法主动性、紧迫性、实效性显著增强。印发《海安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评价办法》,首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县镇村三级述法”模式,压紧压实“一把手”法治建设责任。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积极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16年100%,常态化组织部门负责人旁听庭审。“八五”期间,先后邀请黄海华、夏锦文、高鸿等专家学者来海授课,举办综合性学法报告会4次,组织旁听庭审活动14次,组织新任科级领导参加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64人次,《海安考评党政负责人述法》做法被《江苏法治报》专题报道。

二是抓好“关键时期”,扣好第一粒扣子。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深化中小学法治进课程“8+2”模式,实现课时、计划、教材、师资、考核“五落实”。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健全南通理工学院法治校园共建机制,常态化组织“青少年法治宣传月”“开学季·法润平安校园”、道德与法治优课评比等活动。持续优化“法治副校长”选聘机制,落实“3名法治副校长+1名法律顾问”“每月一主题”制度,法治副校长走进课堂累计举办法治讲座、模拟法庭、法治书画比赛、法治班会等活动620场次。丰富青少年法治活动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比赛,获省级奖1人,南通市级奖4人。在全国“宪法卫士”和“禁毒知识竞赛”线上答题活动中,市实验中学、市城南实验小学、市实验小学等三所学校被全国普法办表彰为“青少年法律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强化典型示范引领,评选“明礼学法小童星”“崇德尚法好少年”122名。持续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学校法治(安全)文化基地建设工作,建有“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1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1个、南通市级3个、平安法治情景体验区14个。

三是抓实“关键群体”,引领社会风尚。分层分类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深入推进“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建立行政执法人“线上+线下”培训考试统一管理制度,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养。“八五”普法以来,共组织3000余人次参加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班,线上参训累计近10万学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宣传,组织开展“法企同行”“法律进企业”等活动900余次,探索推进律师公益服务团与镇村、律师与企业双结对模式,大力培育公司律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管理、诚信经营的能力水平。聚焦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组织相关部门联动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打击养老诈骗、“以法助残 送法下乡”、“农民工学法活动周”、“五一”劳动者法治宣传月、“法护‘新’权益,践行‘新’担当”等专项法治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全域融入普治并举为路径,推动社会依法治理出新出彩

坚持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实践,以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为牵引,推动普法依法治理与执法司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融合并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是融入执法司法,严密治理尺度。将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推动执法、司法活动全程普法、全员普法、实时普法。市法院挖掘审判执行一线案例“富矿”,召开道交、家事、破产、执行等相关案件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发布会12场,网络庭审直播8999次。市检察院实施“精准普法月月行”行动,将普法贯穿于司法办案始终,“蓝天碧水检察行”相关案例入选全国“食药监管执法司法”典型案例、“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市资源规划局推行“自求平衡、全责一致”的用地新模式,促使企业主不敢违法、不想违法、不能违法、自觉纠正违法行为。市城管局创新“三联单”执法机制,在公正无私的执法中体现有温度的执法,实现良法善治。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定期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抽他检活动”。市生态环境局评选“年度十大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深受好评。市总工会将100家企业“劳动用工法律体检”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对672家企业进行了法律体检,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机制48项。

二是融入乡村振兴,彰显治理广度。坚持党建引领,融合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引领带动法治村居建设,新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实施“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专项行动,持续打造“援法议事”“有事好商量”等“全过程民主”基层法治建设品牌。全面推进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先后印发《海安市“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实施“法律明白人”“建育管评”工程的通知》,加强“法律明白人”培训、管理和使用。“法律明白人”进村入户,宣传法律知识、参与乡村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活力量。目前,全市共培育法律明白人2058人,“学法用法示范户”838户,网格覆盖率达100%。“法律明白人”葛宝金被评为省百佳法律明白人、先进经验被南通电视台《法治纵横》栏目专题报道。

三是融入行业创建,拓展治理深度。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深化“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行业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南通市依法治校示范校”79所,“南通市依法治园示范园27所。坚持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法律服务业务、资源和力量,率先在市、镇两级建成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强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使群众进一扇门能解决涉法矛盾。《江苏法治报》以《“只进一扇门 能解百姓愁”——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海安实践》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深化依法治网,持续推进“净网”专项行动,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新时代·清朗e空间”“网络安全走基层”等系列活动,打造“法润海安·e法安网”品牌,强化网上行为主体和行业的自律意识、法治意识,建成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实施网络安全保障专项行动,举行网络安全应急实战演练和网络安全官培训,“依法治网”进一步强化。海安义工联被确定为“省级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四、以社会主义文化活水为源泉,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法治文化活动繁荣、法治文化实践融合,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一是法治阵地建设“特点”鲜明。结合各村传统特色,持续推进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建设,全面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元素和内容,打造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等。新培育的“海安东洲法治文化公园”获评第三批“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洋蛮河法治文化园、周吴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题公园、于坝村法治文化园等相继建成使用。“八五”普法期间,新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20家,“烟语惠民 润法同行”普法点30户。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动态管理和作用发挥,定期组织阵地软硬件建设维护情况督查,开展文艺演出、援法议事、咨询宣传等活动,提升阵地服务和教育引导群众实效。全市现有“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1个,“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45个,“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更加完善。

二是法治文化作品“亮点”频现。发挥法治文化作品以文化人的作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护一江清水 共促生态文明”“法润海安 和谐善治”等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征集优秀法治书画、动漫、短视频等作品330余件。《丈夫的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GIAO》分获省委政法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普法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二等奖、网络人气奖,《法官告诉你:禁放高利贷有法可依》被江苏政法抖音号采用,《守资源 保红线 护发展》微视频获评省资源规划厅微视频大赛三等奖,现代京剧《防“非”小哨兵》、防诈系列短视频《青春拐角》、法治微电影《有人曾对我说》等播放点击量过万。充分挖掘本土法治元素,民间艺人积极参与法治文化精品创作,法治剪纸《依法治国硕果累累》、葫芦烙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治沙画《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等作品丰富了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墩头镇等地就地取材,以墙为纸,在村居空白外墙上绘制“防诈反诈”“乡村振兴”等主题墙绘作品,营造了浓厚法治氛围。

三是法治文化活动“重点”突出。持续巩固“法治文化节”品牌效应,举行“最美普法人”“崇德尚法好家庭”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南通市首届民族宗教领域法治文化节开幕式在海安举办,形成了部门联动、城乡互动的良好局面。海安市积极打造“法治文化节”入选司法部普法案例库。印发《海安市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海安市法治文化建设“二六五”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法律巡讲、作品巡展、文艺巡演、文化巡访、资讯巡递、阵地巡游“六巡”法治文化活动,将说唱、小品等法治类节目搬上乡村大舞台,巡回展出剪纸、书画等一批法治文化作品,不断满足群众法治文化需求。“八五”普法期间,全市共计开展法治文艺演出进村居400多场次,快板说唱《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小品《不当病毒传播者》等原创节目既接地气又普法理,受到群众欢迎。海安市被全国普法办确定为全国“八五”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四个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之一,全省唯一。

五、以大普法格局构建为保障,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地落实

市委、市政府把普法工作作为法治海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压实普法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一是突出系统谋划。市委、市政府高标准制定出台“八五”普法规划,及时调整充实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调整新增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大普法格局。每年定期召开全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八五”普法期间,市委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研究,制定出台加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推进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等10个法治建设“个性化”制度文件,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先后6次研究普法工作,落实普法经费350余万元;市人大听取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等46个专项工作报告;市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提交普法提案7件。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长安法治杯”考评,对区镇街道法治宣传教育实施月度打分、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继续实施法治建设项目“每季一晒、半年一评”观摩机制,以项目化方式抓推进、抓落实、抓绩效。

二是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和以案释法制度,出台《关于在海安机关部门建立“谁执法谁普法”“三单两书”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以案释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年度普法责任清单,明确34家成员单位及区镇街道的主体责任。强化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制发《普法重要工作提示单》12份 ,每年召开机关部门“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报告会,将评议结果纳入年度法治建设考核。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新颁布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决议》,建立新颁布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措施发布机制,举办新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发布会2场,明确67家新颁布法律法规牵头实施部门和协同实施部门,颁发《新法律法规贯彻实施责任书》,推动责任单位加大新颁布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新法宣传普及力度和社会效果。

三是培育专业力量。组织发动53名法律实务工作者,成立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专业普法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壮大。引导社会力量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用本土方言进行公益普法。精心培育尚法文化剧社、西园法惠社、隆晓法公益服务团等普法社会组织7个,尚法文化剧社自创打鼓说唱《维权宝书》《学法用法不能忘》等文艺节目25个,文艺演出82场,累计服务4万余人次,获评江苏省社会组织协同基层治理优秀案例。组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参与的普法志愿者队伍,撰写宣讲稿件、编排法治短剧,培育出以“葛宝金法治工作室”、庭院法治汇为代表的一批基层法治宣传品牌。宣讲达人吴兴宝、调解能手张爱平、普法志愿者卢义兰等乡土能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知识“植入”戏曲、说唱等文艺作品,推动法治宣传“可见可亲”。

四是落实公益普法制度。海安电台“法治热线”每周二开播,累计编播120期。延伸《法治热线》宣传触角,在“海安发布”视频号开辟专栏,精选线上节目核心内容,以解答形式呈现,方便群众自主了解法律知识。海安日报“法治广角”每周四刊出,累计编刊122期,“法治小秘书”累计编发80期。市应急管理局开设电视电台专栏节目《安全365》、《应急之声》,做到“每月一主题,宣传天天有”,普及各类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发布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将“互联网+普法”作为重要形式和有力抓手,“郧尚法”“海小司与孙小司”等新媒体平台账号结合普法节点在线直播普法,受到群众关注。市法院开通“法治直播间”,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为群众普法。市总工会常态化在微信公众号开展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将自媒体打造成不下线的学法平台。各区镇街道、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宣传法律知识,形成“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

“八五”普法的深入开展,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更高水平平安法治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海安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在南通市综合考核中实现“十连冠”,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创新百强县(市)排名中分列第17位、第29位,成功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江苏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市法宣办获评“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位居省市前列,法治已成为海安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