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他眼看海安

南通网:“内外兼修”铺就海安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海安市 发布时间:2019-07-05 字体:[ ]


    眼下,海安农村一派繁忙景象。从空中俯瞰,高标准农田平整方正,笔直的水泥路向前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粉墙黛瓦,绿树掩映……一幅令人欣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据统计,今年该市夏粮播种面积54.8万亩,总产22.8万吨,其中小麦54.5万亩,单产413公斤,全省第一,品质近年来最佳。

近年来,海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及江苏省、南通市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坚持市、区镇、村上下联动的全市“一盘棋”思想,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逐条、逐项分解落实,抓住关键,凸显优势,内外兼修,高质量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壮大优势产业,农民迎来“好日子”

产业兴,则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农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海安将产业兴旺作为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和重点,做优做强海安特色主导产业。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水利现代化、农机化综合水平、高标准农田占比持续位居苏中苏北首位,“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保持全市前列。

正逢贝母采收,在海安滨海新区来南村,家家户户门前都铺满了采收回来的成熟贝母,今年产量颇高的贝母成为了村民们增收的希望。“我种贝母有十多年了,是贝母给我带来了好生活。”来南村3组村民花永平边晾晒贝母边说。
海安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收入为目标,优先发展稻米、蚕桑、禽蛋、水产、绿色蔬果五大产业,积极拓展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兴产业,促进特色富民,助力乡村振兴。优质食味稻种植达33.9万亩,占比超60%,“海安大米”获评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蚕业生产形势喜人。今年,海安春蚕鲜茧均价45元/公斤,蚕茧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鑫缘、中洋入围2018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分列第104、409位。17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160亿元,增长9.5%。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海安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全市优质桑茧、高效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为建设产业振兴优质载体,海安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水利综合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海安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6.56万亩,占比达83.2%,南通第一。2017年9月,海安雅周镇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后,紧紧围绕建设要求,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序时开展,进展良好。“目前,我镇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到97.16%,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累计135个,规模经营面积占高标准农田面积的81.01%。”海安雅周镇副镇长陈辉介绍说。

改善人居环境,村庄迎来美丽 “蝶变”

去年,海安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制定出台了《镇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大提升行动方案》,将农村改厕、村庄生活污水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破落建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10项内容作为重点,统筹推进镇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层级常态化开展“四清四化”行动。“沿路的院墙都被刷白了,还画上了好看的画儿,我们农村人的日子呀真的是越过越美喽。”海安曲塘镇周桥村村民秦兆瑞介绍。村民顾宏明家院墙外新树吐绿、鲜花绽放,院墙内整洁干净。顾宏明和邻居聊着天,笑语不断:“新房子宽敞明亮,村里还铺了路、造了景,每天吃完晚饭,在干净整洁的乡村水泥路上散步,非常惬意。”

为了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周桥村把环境整治作为重点,组织人力物力对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集中清理,结合人居点特色,将原始河塘河道整治按照集健身、美观、文化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理念,新建小健身公园,在沿线路段河坡打造绿化风景带,形成一片沿河打造的特色样板河道区域。新农村风貌和自然风光相映成趣,小村庄实现了美丽“蝶变”。

在海安,周桥村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后,海安加大农路管护、垃圾处置、畜禽粪便污染防控、农村环境整治等考核力度,全市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目前,该市完成农村改厕2.1万座、修缮5.3万座,竣工村庄污水处理设施89个,申报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3个。先后建成省级“水美乡镇”3个、“水美村庄”3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8个、示范村11个,获评数南通第一。

此外,海安深入实施“清水工程”,全面落实“三清两拆一放”,以河养河,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连续五年获评省骨干河道管护工作优秀等次,连续三年在全省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考核中被评为一类等次。大力推进绿色海安建设,每年新增成片林1.5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25.2%。里下河省级湿地公园获批授牌。

打好党建品牌,基层活力竞相迸发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海安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树立“聚焦富民强村”鲜明导向,大力贯彻“六强六过硬”要求,实施“提升组织力、打造新品牌”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推动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今年以来,海安高新区营溪村依托“营溪战斗遗址”“海安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营溪党支部”等红色资源,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这种以红色基因铸魂工程为主脉,以“四清四化”行动为抓手,把人文景观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红色+绿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叫响了海安基层建设的样本。

“营溪这个地方,过去真穷,沙土打不出多少粮食,外出讨饭的特别多。1927年初春,海安第一个党支部在这块特别贫困的土地上诞生,穷人开始闹翻身。”88岁的丁正美介绍说。营溪村党总支传承红色基因,一心为民,筹措资金建设通村水泥路,党群齐心推进“清水工程”,多措并举增加村营收入,甩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营溪村能评上江苏省卫生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老党员功不可没!”海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勇华表示。

去年,海安实现村营总收入2.4亿元,村营收入超40万元的村全覆盖。13个经济薄弱村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6元,增长9.4%。( 通讯员 蔡诚 记者 赵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