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K12380210/2018-000262 分类:
发布机构: 文号: 海政发〔2018〕36号
成文日期: 2018-04-20 发布日期: 2018-04-19 有效性:
名称: 县政府关于海安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2018-2020年)
县政府关于海安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2018-2020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9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植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2018-2020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原则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突出“优产业、提产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主攻方向,推进主导产业提升和特色产业扩面并举、多元复合经营和三次产业融合驱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型种植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稳粮增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努力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应用绿色增产攻关模式,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综合考虑各区镇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坚持科技支撑,注重提质增效。坚持科技兴农,突出科技创新,引进试验示范筛选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机制创新,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农民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提供信息、政策扶持等,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动力。

坚持多业并举,推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农林牧渔业结合、种养结合、生产与加工结合,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节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坚持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

(三)发展目标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主攻质量效益,促进四优化四提高”。主攻质量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助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优化粮食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适度调减面积,稳定单产,主攻品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口粮自给有余。到2020年全县粮食年种植面积由120万亩左右调减到1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在5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继续保持在500公斤以上,其中水稻单产稳定在650公斤左右,小麦单产达到450公斤以上。

二是优化蔬菜结构,提高设施农业面积比重。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次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5万吨,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34万亩次左右,总产量达70万吨。建成1.2万亩永久蔬菜生产基地,打造提升上海外延(外围)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设施蔬菜,2018年,设施农业(园艺)面积达15.5万亩,到2020年增加到16.4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0%

三是优化蚕桑结构,提高蚕业农场建设规模。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鑫缘集团为依托,按照“建场组社联农”的发展思路,加快现代蚕业农场建设,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年生产优质蚕茧8000吨左右,全县力争建成蚕业农场300-500个、总规模1万亩左右,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集优质、高效、现代于一体的现代蚕业集群。

四是优化布局结构,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划定工作。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组织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通过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最佳综合效益。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2020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

二、重点任务

()优化种植结构,培强产业优势和特色

一是推进粮食优质专用比例不断提升。围绕优质、专用的目标,推进优质稻米、弱筋小麦优势主导产业建设,推进“海安大米”品牌建设。以做优做强稻米产业为主要目标,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稻米产业提质增量、创品牌、增效益,全力推进优质稻米生产,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叫响“海安大米”品牌。到2020年,全县优质稻米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10%以上达国标一级米标准,50%以上达国标二级米标准,功能稻米种植占一定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小麦生产,适度推广中强筋小麦品种种植,实现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重点在沿海绿色旅游农业片区、西南特色农业片区建设高标准国家级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在里下河地区建设中筋、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培育做强绿色面粉产品,提高加工质量和产品档次,促进小麦产业升级。

二是主攻蔬菜版块基地不断拓展。以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和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为引领,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进一步提升蔬菜品种品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滨海新区角斜镇、李堡镇、开发区城东镇、高新区等四个区镇作为全县发展设施蔬菜的重点区域,推广分户连片种植,形成适度规模。打造雅周现代农业园区、高新区、开发区城东镇等为主的中高档蔬菜生产基地,滨海新区角斜镇、李堡镇、大公镇等重点发展大白菜、马铃薯为主的东部沿海大宗蔬菜基地,墩头镇、白甸镇、南莫镇重点发展莲藕、水芹、菱角等水生蔬菜为主的水生蔬菜生产基地等区域特色。形成“一园二版块”发展布局,即:雅周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集观光、标准化生产的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李堡镇、滨海新区角斜镇等集高效、生态为一体的东部沿海绿色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版块;大公镇、高新区、开发区城东镇城郊型蔬菜版块。引导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果品三大新兴产业,重点在南莫镇、滨海新区角斜镇、开发区城东镇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在滨海新区角斜镇、开发区城东镇发展中药材;在开发区城东镇、高新区发展鲜食果品。

三是稳定提升蚕桑生产规模。以优质高产强健为目标,改良和保护现行推广的当家蚕品种,实施三级原种基地建设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海安蚕种场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库,抓好种质资源保护,选择推广12对符合产业要求、适应本地气候环境条件的新蚕品种应用于生产,良种使用率100%引进试种抗冻抗病、尤其是抗细菌病的高产优质新品种。进一步优化蚕桑产业区域布局。调优东部沿海产区,发展北部里下河产区,提高西南高沙土产区,形成墩头镇、南莫镇加高新区北部,大公加开发区城东镇东北部及李堡镇西部,雅周镇、曲塘镇加高新区西南部三大蚕桑主产区的产业格局。

(二)调活生产方式,推进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是推广高效实用农业技术。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专用新品种引进开发能力和配套集成技术攻关。重点突出稻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商品化育秧技术、小麦精确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插秧配套高产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加快形成种植业生产新的技术体系。继续控减直播稻,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2018年全县机插水平达到75%以上,到2020年全面推广机插秧技术,优质食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小麦专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示范推广钵苗摆栽技术。大力发展标准钢架大棚、连栋大棚,逐步淘汰竹片大中棚,推广应用喷滴灌、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物联网等先进设施和技术,提高整地、定植、植保、覆卷膜、水肥管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蔬菜生产设施抗灾能力。推广省力、节本、高效的蚕桑生产技术,继续推进小蚕共育、大蚕台面条桑育、五龄条桑斜面育、自动上蔟等技术,配套应用小蚕饲育环境自动控制器、自动切桑机、电动伐条机和臭氧消毒机等设备,全面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和劳动效率。

二是推进绿色高效发展新模式。优化茬口布局,按照“活夏优秋,优化组合,连片种植,用养结合”的原则,搞好夏秋茬口和套夹种茬口的衔接。研究集成粮菜、粮经结合的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养鸭(鱼、蟹、虾)等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模式和“水稻+N”等粮经(菜)轮作种植模式,充分发挥特粮特经作物效益高及其在水旱轮作、粮油(经)轮作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轮作、间套种。加快农牧结合,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规划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在非禁养区内,对规模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用于增加土壤肥力;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种养有机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的模式。大力实施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工程,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有效控减农业面源污染。到2020年,全县化肥施用总量比2015年减少5%以上,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占比达到85%以上。加快种地养地结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鼓励试点轮作休耕,冬季种植绿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促进农田土壤培肥改良和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大学生村官、种植大户、农机手、村级农技服务人员、家庭农场主等领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服务组织将服务范围向产前、产后延伸,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覆盖范围。重点开展以机械整地播种、专业化育苗育秧、机械化插秧、专业化病虫防治、机械收割、烘干等从种到收保姆式的一条龙、全程托管式服务,探索实施农资连锁经营、订单种植等服务;到2020年“全托管”服务覆盖面达到纯作粮食面积的50%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每年培训农民2500人以上,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50%。以实现“三个全覆盖”为抓手,着力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规范服务行为,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政策倾斜、项目引导等措施,不断提高服务组织管理水平。

(三)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规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能力、有经验的农机手、种植大户和青年农民等发展家庭农场、全托管服务组织,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50%。积极构建产业联合体,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订单种植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公司+新型主体+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围绕“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战略定位,大力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大项目招引,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区集中,2018年建成农产品加工区4个。以土地流转、金融扶持、项目支撑、政策引导为抓手,强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建设。三是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农产品出口。加快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重点加快农业接轨上海步伐。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培育农产品出口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出口额达1.15亿美元。

(四)扩大产品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一是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一批“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年新认证农业三品20个以上,到2020种植业农业三品认证占比达55%以上。加大品牌融合力度,重点打造“海安大米”、“海安桑蚕茧”等一批知名产品。二是开展农产品营销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江苏农业国际洽谈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中国农交会等各类推介平台,加大海安的名特优农副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在上海持续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不断提升海安农产品在上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顺应“互联网+”大潮,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等平台技术,发展生鲜电商、定制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等新业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形成能控制到终端的现代销售模式。2018年新增农产品电商企业20家,到2020年全县累计农产品电商企业达150家。四是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巩固现有农产品销售渠道,突出对接服务上海,拓展农产品在沪销售市场,推进农产品销售网络与上海社区接轨,发展生鲜农产品“进社区、进学校、进超市、进家庭”的直销配套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企业在上海设立直销店、专卖店、办事处,力争海安农产品每年在沪销售额达25亿元。

(五)拓展农业功能空间,提高农业增收水平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培育新动能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搭建现代农业载体平台,坚持“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一园三区六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各园区建设标准达市级以上;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拓展园区功能,提升项目集聚能力,发展高新农业,主攻农业大项目建设,加强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挂钩,建立协作关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标杆;积极创建一批示范园、产业园、标准园区。加快雅周园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建设一批万亩产业标准园,打造2个精品蔬菜种植示范园,创建1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6个省级蔬菜园艺标准园,引领主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快推进苏台农民创业园和江海农民创业园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创建,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步伐,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示范典型,2018年创建市级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达10个,到2020年达15个。

(六) 夯实种植业调整基础,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

一是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7.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率达80%以上;到2020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7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突破93%,新建项目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50 %左右。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90 %以上,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60%以上,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二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水稻、小麦两大作物为主要对象,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重点突破粮食烘干和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经营与管理相协调,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8年底,全县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52.4%。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87.5%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建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协调机制,农办、农委、农发、农机、水利、财政、发改、商务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各区镇党委政府要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市场需求导向,结合区镇实际,制定具体调整实施方案,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分阶段任务和目标、推进措施,有计划地组织推进,确保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并完善种植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加农田基础设施、耕地质量建设投入,夯实种植业发展基础,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培育、良种应用、规模发展、绿色发展、产业整合发展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农机等农业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各区镇也要根据需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落实好设施农用地、涉农项目税收、农业生产电价等国家有关政策,优先提供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大型物流类项目用地,并享受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

(三)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支撑。坚持县镇两级机构公益性定位,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服务条件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在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实效,强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加强在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和管理,开展人员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优化技术结构,增强农技服务能力,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加强督查推进,严格考核评价。县政府每年将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掌握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度、通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对调整进度慢工作不力的,开展专项督查督办。

 

 

海安县人民政府

                                2018年4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