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海安 > 青墩文化
青墩遗址游记
来源: 海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1-09-03 字体:[ ]

在海安县城西北部约28公里处,有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古遗址,那就是青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简称青墩遗址。

经古镇曲塘向北,我们就进入了一片河网港汊密布的地域。青墩是个四面环水的村庄。村庄有桥与庄外相连。登高俯瞰整个庄子,有人说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南桥边的高墩像凤凰的凤冠与凤颈;桥边草木葱茏若金羽;东西两桥及垛如舒展的一双凤翅;西北那片芦苇、竹林、垂柳和花草,宛如五彩的凤尾。青墩因此又称为凤凰村。关于凤凰青墩还有个流传很广很久远的传说。

很久以前,这儿本是汪洋一片。一天,有人看见一只美丽的凤凰飞落水中,于是,慢慢的水里便生出这片形似凤凰的风水宝地,从此养育着青墩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过着宁静富足的生活……

一年夏天,一场风暴袭击了凤凰庄。人畜遭疫,庄稼烂殇,鱼虾翻肚。庄里人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不料灾祸连年。这时,一仙风道骨的白须老者拄着龙头拐杖来到这里。他口中念念有词:“凤凰遭灾,罪在割血(葛薛),赎罪更生,灾去平安。”意思是说,凤凰庄遭灾是由于庄里住着葛、薛两姓人家。“葛薛”谐音割血,凤凰被割出血来,岂有不遭灾的!只有葛、薛两姓人家世代同唱赞凤凰以赎其罪,方能使凤凰获得新生,凤凰庄人也才能免遭灾难。从此,葛、薛两家世代同声歌唱凤凰,凤凰庄人才得以劫后余生。于是,“唱凤凰”这种固定的曲调、质朴的唱词以及祈求幸福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如今,“唱凤凰”与苍龙舞、苏北号子并称海安“水乡三绝”。

我们走过这座凤凰桥,就走进了青墩村。村头建的这座青墩遗址标志亭,是当年青墩村的干部为纪念青墩遗址的发掘而自筹资金建立的。这个“青墩遗址”纪念碑,是青墩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立的。背面的碑文汉英对照,简要记载了青墩遗址的重要发现,大家可以仔细读一读。

青墩村,景色秀美,碧水环绕,全村主要靠桥连接村外交通。墩上南部、中部均已盖满了鳞次栉比的民居,墩北是一片平坦的田地。当年对青墩遗址的数次发掘都是在墩北部这片绿地进行的。从发掘的情况看,这是片青墩古人的墓地。而路南的一大片才是青墩古人的居住区。

青墩遗址的发现,是1973年8月间的事。当时,青墩村为造福村民,建居民点,在这标志亭西侧开挖了一条纵贯全村、长236米的青墩新河,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糜鹿骨角、兽骨等古代遗物,从此,撩起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纱。

青墩新河现在被填了,成了南北大路。1973年发现古代遗物,但没有正式发掘。

1976年春,南通博物苑派人来青墩调查,采集、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其中有不少属于良诸文化的玉璧、玉琮、玉坠、玉环等玉器,非常珍贵。次年11月,该苑又来青墩作小面积试掘(25平方米)。接着,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和省内几家博物馆分别于1978年4一5月、1979年4—5月,对青墩遗址进行了面积达490平方米的大规模发掘。因此次发掘是江淮东部地区首次大规模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故引起全国考古界的高度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对青墩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分析,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经对出土遗物进行碳14测定,得知这一遗址距今5015土85年(树轮校正值6525土110年)。在这之前,对海安的历史起源,相关志书一般都从春秋战国算起,距今2000多年。由于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说明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陆,并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同时,这也是对南通地区历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标志着南通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当从青墩开始。其成陆较早的原因,可能与当时长江口北岸的受长江、淮河带来的泥沙逐年沉积相关,青墩遗址最下层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即是较典型的河口型堆积,可以佐证。

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一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诸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诸文化距今约5000一4000年)。概括起来说,青墩遗址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上层类似于江南的良渚文化,中层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下层则类似于崧泽文化早期。

据青墩遗址出土样品的孢子花粉分析,青墩遗址的古气候由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潮湿转为晚期的温暖湿润。古青墩人在得天独厚的滨海平原上,从事农耕、渔猎、饲养、纺织等生产活动。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第6文化层有占组合2%的荨麻科花粉,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石纺轮出土,这说明,古青墩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南通地区纺织业的历史似可追溯到5000 多年之前。玉璧、玉琮等较精致玉器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已有专门从事某种生产的手工业者。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博物馆学会、江苏省考古学会和海安县人民政府在海安县联合举办了“青墩——江海文明起源”论坛。在论坛上发表演讲的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纪仲庆;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之恒;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张敏等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专家们用发掘和考证的大量文物、资料,证明青墩遗址在江海文明起源乃至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专家们形成的共识是:“青墩新石器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一个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引起考古界的震动,改变了考古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地区无史前遗址的说法。它的发现把江海平原的历史上推了3000余年,由此可以说明,青墩遗址是江海文明的起源。”

专家是这样描述当年青墩先民的生活的:他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使用磨制的石器种植稻谷等庄稼;他们畜养了猪、狗、羊等牲畜;他们采集果实、猎取麋鹿等野兽和捕捞鱼贝等,扩大食物的来源;由于滨江临海,气候温湿,他们建造了像湘西吊脚楼那样的干栏式高架木屋居住;他们根据生活的需要,烧制了种类繁多且造型精美的陶器,还掌握了原始的纺线织布技术;到了晚期,产品渐有剩余,分工开始出现,也有了贫富差异,出现了陶和玉制作的礼器,文明的曙光照耀到黄海之滨……

2006年3月,经国务院审批,青墩遗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