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墩文化代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先进水平。
青墩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不论是石器、陶器,还是玉器、骨角器,都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滨江临海地带创造的最先进的生产或生活用具,其制作技巧,加工精度,审美水平,都令人惊叹不已。
1、有柄穿孔陶斧,作为生产工具的模型或替代品是江淮东部原始先民的一大发明,为全国墓葬发掘中仅见。陶斧的出土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石斧如何装柄”的学术难题,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华第一斧”;
2、陶豆圆形柄装饰纹——刻有两方连续的图案,共分5组,每组均为等距,经张敏先生鉴定,系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原始先民五等分圆的实例,代表我国原始社会“数学或几何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中国易学研究会忖家张政粮先生认定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从而为东方伏羲作八卦、开创易学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有人称其为“东方第一卦”;
4、鹿角回旋镖作狩猎工具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创造和使用,为我国首次发现;
5、长江北岸五六千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
(二)青墩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1、青墩陶文化在与外界的相互交融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据考古专家们鉴定,青墩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陶器,既有江淮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长江以南太湖、宁镇地区的文化因素。专家们认为,在遗址的下、中文化层的出土物中,有许多陶器与宁镇地区的相一致;另一方面,青墩遗址出土的一些石器又跟宁镇地区的石器相仿佛。这说明,远古“宁镇地区向江淮东部地区输入石器,而江淮东疗地区则向宁镇地区输入某些特殊的陶器,两者之间是相互交流”的。毫无疑问,正是这种“相互交流”,有力推进了青墩古人的生产生活水平,进而丰富发展了遗址文化的内涵。
2、青墩玉文化在模仿借鉴与创新中改进提高。如果说陶器、石器的交流仅反映了青墩古人与外界交往的一个侧面,那么输入玉料、开琢玉风,则使青墩文化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3、青墩稻作文化参与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大迁徙。青墩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不仅证实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即开始种植水稻,而且客观上印证了中日学者达成共识的日本弥生文化来自中国东部沿海的猜想。我们知道,远古青墩经比高邮龙虬庄更接近大海,青墩古人应该比龙虬庄古人更熟悉大海的脾性,更依恋大海的丰饶,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全新世海侵后青墩古人与龙虬庄古人一起“同创共播江淮文明”,把先进的稻作文化和制陶技艺带到朝鲜半岛,并辗转东传日本。这在远古时代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4、青墩文化折射着中华文明的诸多文明因子。专家学者们考证,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八卦,伏羲引导先民渔猎种植,这些中国上古神话传说都可以在青墩遗址的出土遗物上得到印证。这说明,被考古学家称作淮夷的青墩古人在创造璀璨青墩文化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了中原华夏文明的许多要素。因此,有学者认为,青墩出土陶斧和麋鹿角刻纹至今的惟一性,说明青墩文化在中华远古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是青墩文化的这些耀人眼目的亮点,在把江海大地的文明史向前推进3000多年的同时,更让我们掂到了这份文化遗产价值的沉甸甸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