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安发布 > 民生发布台

“同龄人”看新中国:“发展太快,想都不敢想的新事物都来了!”

来源: 海安市互联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08 字体:[ ]

人物简介:

徐玉时,男,中共党员,新中国同龄人,担任过原田庄乡农技员、乡农技站站长、海安镇农技站副站长,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称号,1993年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海安高新区田庄村农民花苑,人们经常会遇见一位衣着朴素、中等身材、脸庞清瘦、精神抖擞的古稀老人,他就是人称“徐代表”“老劳模”的徐玉时。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作为新中国同龄人的徐玉时心中感慨万千。

自立自强,发家致富站起来

1949年10月,徐玉时出生在田庄乡桥港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的生活是“一穷二白,三餐不定”。读三年级时因家庭经济拮据被迫辍学,他常常饿着肚子帮人家养猪忙农活,11岁那年跟着母亲去海边滩涂挑河挖沟、兴修水利,后来还出海捕捞,当了两三年小渔民。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吃上一块肉、喝上一碗米粥太幸福了。徐玉时忘不了船老大说的话:“咱们要靠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日子就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这段经历,让他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塑造了勤恳、踏实的品性,在此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各种挫折时,有了底气和勇气。

从海边返乡后,徐玉时回村种田,随即投身到发展家庭副业中,靠吃苦耐劳、抢抓机遇来改变贫困。从饲喂一头能繁母猪起步,到饲养180只长毛兔,再到创办千羽鸡场、规模猪场、百亩农场,他越干越起劲。徐玉时回忆说:“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这个穷苦农民的儿子能够通过发展养殖业,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那时就投入14万多元,率先在全乡建成一栋难得一见的五层漂亮楼房,成为远近知名的农家致富带头人。”后来,楼房由于工业园区建设被征收拆迁,他们一家搬迁安置到村农民集中别墅区,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

杂草克星,为民代言履好职

扎根基层、善于钻研的徐玉时,从16岁起担任组里、村里、乡里的农技员。1980年,他着手进行农田化学除草试验,通过5年无数次的反复琢磨,研制成功麦田高效除草剂“绿平合剂”等新配方,领衔完成《乡农技站植保承包方法研究及应用效果》等项目,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被誉为农田“杂草克星”、乡亲们信赖的“土专家”。

1987年秋后,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省农技推广部门,传经送宝的足迹踏遍了20多个市县。当年采用他的技术化除的37万亩麦子,平均除草效果比原先提高了10%-20%。那一年,他成为全省乡镇农民技术员中第一位农艺师,1988年被评为南通市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

1993年春,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徐玉时,被检查出身患胃癌。胃被切除三分之二、食管被切掉三公分,取掉一根肋骨后,他毅然赴京坚持参加会议。提交了《关于提请加快新沂至长兴铁路建设的议案》,得到了吴仪、许嘉璐等31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复议。当选各级人大代表以来,他陆续提出了《对基层干部的培养、选用的建议》《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等议案、建议360多件,其中被中组部、中央政法委等采用46件。

力所能及,退而不休惠乡邻

在职40年里,徐玉时热爱农业,默默耕耘,一心扑在农业技术推广上。退休不停歇,他热心村里党建精神文明精神建设、公益事业,帮助身边困境群体,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着老党员、老劳模的奉献精神。他坚持走访了解社情民意,一方面为困难家庭化解矛盾,助力走出困境;一方面多方收集身边素材,撰写宣传节目脚本。他帮助周围父老乡亲解决就医、就业、求学等需求,每年不少于40件。由他牵头组成的26人田庄村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在乡村舞台上。他创作反映祖国今昔的变化等题材的快板、小品、三句半,赢得百姓的好评。仅今年以来,宣传队已无偿举办了颂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文艺宣传20多场次。

斗转星移70年。徐玉时与新中国风雨相随,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了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变迁。

他说,“我们的祖国发展得太快了!想想我们从用毛笔写字、到用上各种笔、到刻字打字、到电脑输入打印,到网络传递、智能手机发送。交通方面,从步行、到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到火车地铁、到飞机高铁。农田植保方面,过去肩挑背扛、到弥雾机、到高间隙喷药,到自动导航、自动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多新事物,都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步入了我们的生活。我所经历的这70年,每一次变化都向着美好、幸福的方向,我们都是追梦人。”

伟大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甜美安康!与共和国同龄的我年纪渐长,生长在这样的国家,我幸福、我感恩、我骄傲!说起这些,徐玉时的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