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交市人大报告 >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关于海安县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 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0-07-31 字体:[ ]

 
     一、计划执行的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在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为圆满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79亿元,占计划47.6%,增长14.5%。实现财政总收入24.52亿元,占计划53.1%,增长34.3%;一般预算收入9.35亿元,占计划52.2%,增长28.4%。外贸出口强劲复苏,实现出口总额3.59亿美元,超过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增长43.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06%,比上年末略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 、工业质态继续改善。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8.19亿元,增长17.8%。工业用电量11.79亿千瓦时,增长23.41%,总量、增幅分列五县市第二和第一位。工业开票销售202.65亿元,列五县市第二位,增长31.79%。200家亿元培育企业完成开票销售144亿元,增长31.3%。累计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9家,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开票销售增量超亿元企业6家。规模企业总数达到905家,比去年净增56家。企业效益逐步提升。规模企业利税、利润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27.5和19.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同期减少53家,亏损额下降了18.8%。主要行业较快增长。机械、纺织行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24.4%、28.5%。化工、电子、冶金、建材行业开票销售增幅分别达到47.2%、42.2%、56%和45.5%。电力增容较快上升。新装、增容变压器工业企业85户,增加容量35885千伏安,分别增长49.1%和59.3%。
      2 、农业生产好于预期。虽然受前期寒潮低温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措施到位,农业生产形势好于预期。小麦、油菜单产较上年基本持平。春蚕发种17.8万张,总产8010吨,总产值2.8亿元,增长73%。夏蚕订种量比上年提高了90%以上。蔬菜总产量26.5万吨,增产1万吨左右。新增高效农田面积3.77万亩,新增设施园艺业面积1.36万亩。农产品出口创汇885.1万美元,同比增加364.7万美元。
      3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6亿元,增长18.4%。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85亿元,增长21.4%,居各行业之首。城乡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乡消费额增速分别达到20.6%和14.3%。完成市场成交额62.5亿元,增长16%。“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分别为1.4亿元和1.81亿元。商品房成交均价3924元/㎡,上涨18.9%;销售面积32.3万㎡,增长9%;销售额12.7亿元,增长29.7%。商品住宅空置面积同比下降了12%。
      4 、投资增长继续加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88亿元,增长15.7%,列五县市第二位。全部工业投入95.45亿元,增长12.1%。其中,规模工业投入87.37亿元,增长19.5%。全县在手亿元以上产业类、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五大类重大项目共123个。产业类项目中,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21个,亿元项目37个。其中工业项目161个,亿元项目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3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实现突破。新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42个,其中工业项目120个。江海高速海安段、滩涂围垦、区域供水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快,上半年完成投入6.82亿元。
      5 、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万个;城镇失业职工再就业1839人。再就业培训3520人、创业培训317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028人,新增转移3905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为98.4%、98.3%、96.8%。新型农保参保人数22.5万人,新增10.7万人。
       二、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1 、内外并举拓展需求。坚持把扩大内需和恢复外需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增长。 一是着力扩大投资需求。积极强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今年以来共争取3795万元上级财政资金支持产业类项目建设,兑现县级财政重大项目竣工及达产达效贴息资金780万元。积极拓展重点项目融资渠道。通过国投、城投公司盘活国有资产,新增政府性融资6.35亿元,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投资。新增到账外资7875万美元、引进市外民资39亿元。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联发股份首发上市募集资金达11.5亿元。积极争取计划外用地指标,其中独立选址项目用地1463亩、点供用地356亩,居全市前列。探索工业项目预挂牌制度,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批供地,化解项目建设用地矛盾。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有力地拓展了农村消费市场。强化旅游消费热点培育。成功举办首届河豚美食节。黄海旅游度假区内已有部分项目成功落户。凤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修编工作正式启动。 三是着力恢复外贸出口。出台了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若干地方配套政策,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规避出口风险,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2 、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坚持把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是突出产业集聚发展。提高项目集聚度,53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有49个落户四大工业片区。完善12大特色板块培育计划,壮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7.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制定实施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全部落户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片区建设。制定三大农业片区和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规划。完善了三级联动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流转机制,新增规模土地流转面积1.68万亩,新建千亩优质蚕桑基地3个。 二是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环保装备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制订培育计划并扎实推进。新能源业、环保装备商会等行业组织先后成立。戴尔—海安云计算服务中心签约落户软件科技园。总投资30亿元的吉阳恒基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以及投资10亿元的卡姆丹克半导体光伏材料、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及TFT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家,列全市首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8.45亿元,增长26.4%。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电梯设备设计与制造科技产业园和建材机械装备科技产业园有望通过省级评审。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组建了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企业技术加快改造步伐,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7个。华强纺织紧密纺等6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 四是突出经济集约增长。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方案,开展重点用能企业专项能源检查审计,组织实施了12家市级重点节能项目。上半年,完成工业节能量3.5万吨标准煤。实行预可行性联审、联办制度,加强小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整治,控制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形成COD减排273吨、SO 2减排6.1吨。
       3 、多重举措帮扶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研究出台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打造各类平台,强化企业发展的要素支撑。实施人才战略,设立1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共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8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380名。提供融资平台服务,为152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4亿元、97家次企业提供应急互助资金3.78亿元。县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1.81亿元,增长13.31%。组建全国首家“电力超市”,先后为30多家企业解决了136个涉电问题。
        4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县综合交通规划中间成果已经提交。江海高速预计10月底全线通车。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启动。328国道改建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21省道改建工程进展顺利,临海高等级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老204国道改造工程、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复线改造工程、连申线航道改建工程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政府主导、财政保障的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初步建立。 二是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居服务功能。初步完成了东部产业新城及西南新城控制性详规。加快推进永安路、中坝南路、曙光西路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及新华河整治、人民广场建设等景观工程建设。引江供水和区域供水工程、城市道路污水管网工程等民生公益性项目稳步实施。加快村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17个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开工建设。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置工程。新建曲塘等7个镇级污水处理项目,其中4家已投入试运行并形成减排能力。县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县省级验收。
       5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把先行试点与全面推进结合起来,依靠机制体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紧抓沿海开发的契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平台。率先完成3.7万亩滩涂围垦,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获省批准建设。老坝港挖入式港口建设自然条件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中心渔港、北凌新闸外迁等一批项目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等相继开工建设。研究出台了专项政策意见,探索开展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和承包地换社会养老保险的“双置换”工作。继续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第二家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抓紧筹建。
       6 、持续不断改善民生。坚持把保民生和促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期盼和最急迫的利益问题。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实现稳定就业。对城乡零就业家庭实行同等扶持政策,对农民创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上半年,实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209元,增长12.7%。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了社会保险转换政策,2345名被征地农民转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大幅提高报销比例。推进新农保扩面对接工作,实现了对全县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农村集中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先后提高。实施老年优待政策,民办养老机构得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覆盖率达到10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同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6%,超过全省19个百分点。高考高分段人数连续11年全省第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继续推进。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农村县级社区体育俱乐部覆盖率超过50%,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200名。
       上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稳定复苏的趋势明显。但是总体上仍不容乐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一是经济增长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速,是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的,总体上仍然属于恢复性增长。从纵向看,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比1-4月份、1-5月份回落1.3个、0.4个百分点。对照全年计划,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未达序时进度或预期目标。从横向看,争先晋位的压力不断加大。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到账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处于全市后四位。另外,制约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支撑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偏少等,还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加以解决。 二是工业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重大项目支撑力还不够强。产业类项目中,亿元项目占比偏低。在建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仅占规模投资的21.6%。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强化。200家亿元培育企业中开票销售下降46家。成本上升的矛盾逐渐显现。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4.9%,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7.8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24.4个百分点,自去年4月以来连续15个月环比上升。水、电、煤、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将直接加大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上半年,外贸出口虽然呈现大幅回升态势,但仍属于低基数上的高增长,与2008年相比仅增长8.1%。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刺激出口政策逐步回调也将对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四是农业生产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下半年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下半年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对于“十一五”收好尾、“十二五”开好局至关重要。我们将认真贯彻县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为主线,精心组织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以及县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高起点实施“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1 、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以东区西园为主体,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等一批产业载体建设,重点谋划和打造新能源、新光源、环保装备、光伏产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全年落户特色产业园项目达到7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重点巩固提升现有专业市场,推进奥华国际装饰城商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市场集聚区形成。积极培育新兴市场,加快推进华中五金机电城、汽车汽配、小商品专业市场等建设。以“三片四园”为载体,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全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积极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研究落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大力培育装备制造业,全年开票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力争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积极招引一批重大项目,提升新能源、新光源、环保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苏中粮食物流中心、泓润达钢材加工仓储物流及配载物流中心、合成物流、顺港仓储等项目建设。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做大服务外包、科技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产业。重点加快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华新科技创业园、黄海国际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里下河湿地文化主题公园、523文化产业主题园等一批载体建设。认真落实鼓励政策,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试点。 三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级工程中心、省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华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孵化器进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行列。加快推动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级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年内实施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80个、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 四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继续强化节能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定期检查。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和高耗能行业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节能管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抓好1家国家级、3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深度培育,组织实施好15项循环经济和10项清洁生产项目。工业年节能量力争达到6万吨标准煤以上。
       2 、促进投资提速,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全力以赴抓机遇、抢项目。着力谋划、包装一批引领今后五年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列入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已进入笼子的项目,要强化源头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分解考核,确保项目规范操作、有序推进。 二是全力以赴抓招引、促转型。突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通过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和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的对接,着力攻克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而带动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全年力争新招引2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开工,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 三是全力以赴抓推进、抢进度。对已落户项目,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全年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个。对在建项目,倒排建设时序,加大推进力度,全年新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要超过300个。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年内确保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5个。同时,加快推进江海高速、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以及贲家集泵站更新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 、巩固贸易增势,增强经济增长平衡性。 一是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复苏势头,力争全年出口总量、增幅进入全省前15位。 二是积极拓展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放心消费工程,力争行政村商业销售网络覆盖面达到95%以上。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完成10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继续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收旧售新”等活动。全年力争服务业地税收入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应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
       4 、强化运行调节,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抓好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在积极争取省点供用地的同时,加强存量土地盘活和集约利用。加强银企对接,创新合作方式、方法,提升合作效率。继续推进异地银行入驻,开办业务。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强化担保基金、应急互助资金等融资平台的建设,鼓励开办存货抵押、动产质押等融资业务。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直接融资,鼓励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展开合作。加快推进苏中建设集团等企业首发上市工作步伐。引导、支持鹏飞集团等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 二是强化企业规模培育。实行“一企一策”壮大板块龙头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亿元企业骨干队伍。鼓励年开票销售在300-500万元之间的企业追加投资、扩大销售,迅速晋级规模企业。全县规模企业总数力争超过1000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8家。 三是继续强化运行监控。抓好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对全县200家亿元目标企业和20家龙头企业、骨干企业,60家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20家用电大户的开票销售和用电等情况做到动态跟踪,监测分析,确保各项序时目标的实现。
       5 、突出改善民生,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成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就业保障。重点帮扶大学生和农民进行创业。积极实施就业援助政策,拓展公益性岗位范围。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2011年新农合参保筹资工作,确保参保率达98%以上;积极探索新农合医疗救助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努力减轻参保农民负担。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城乡低保的提标扩保工作,实现动态下的应保尽保。引导农村居民选择标准档以上缴费方式参加新型农保,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争取建成1-2家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 三是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职教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部分初级中学、小学撤并,进一步统筹调优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进度,年内力争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基本实现数字化。
      6 、做好规划修编,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是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抓好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行业、重点产业以及城乡建设发展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指导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同时,积极做好规划衔接工作,重点加强与上级规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将我县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纳入上级“十二五”规划。 二是完善沿海开发规划体系。围绕近期出台的江苏沿海开发十大规划及三年实施方案提出的定位、目标及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我县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推进方案。在黄海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基础上,形成沿海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北凌新闸外迁工程、中心渔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超前谋划,做好新围滩涂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项目引进等方面的对接工作。 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规划实施机制,强化对规划纲要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