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交市人大报告 >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关于海安县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 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07-12-26 字体:[ ]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上下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聚力超越”的海安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县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6亿元,占计划104%,增长16.3%。其中, 一产增加值25.7亿元, 占计划100% 增长3.8%;二产增加值114.7亿元,占计划104%,增长19.5%;三产增加值73.2亿元,占计划106%,增长16.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8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高质运行。全部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完成1020亿元、995亿元和45亿元,分别占计划102%103.6%116.3%,分别增长51.4%52.1%6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5%46%60%。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2%,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销售超亿元企业10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6家,新正大特钢公司销售突破20亿元,联发集团实现利税1.4亿元。节能工作全市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鑫缘茧丝绸集团成为全省两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180亿元,利税总额5.1亿元,施工面积3700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特级资质和一级资质企业分别发展至2家和5家。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54.5亿元,占计划105%,增长5.5%。发放蚕种61.2万张,产茧1.96万吨,总产值4.2亿元。饲养家禽4677万羽、生猪118万头。农产品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农产品超市销售额6.7亿元。高效农田面积占比3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占比50%以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07个。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市场成交额100亿元,占计划104.2%,增长16%。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奥华国际装饰城升级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贵都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等新商业圈正在形成。奥华国际装饰城、海安批发王两个专业特色市场相继开业。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商品配送相结合的流通网络不断完善。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实现财政总收入2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分别增长38%4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40亿元和14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0.4%30.3%。工业贷款83.6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不良贷款率2.37%,比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有效增强,发展格局日趋合理。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占计划101.9% 增长36% 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34.5亿元, 增长39.3%。全部工业投入137亿元,占计划100.7%,增长3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14亿元,增长40.5%,占全部工业投入的83.2%。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6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15个、超亿元项目51个。消费需求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增长16.4%。城市消费升级加快,县级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8%,高于县以下零售额2.5个百分点。出口贸易稳步上升。自营出口总额4.2亿美元,占计划114.8%,增长31.7%。出口额100万、500万、100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分别比上年增加13家、9家和3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鑫缘集团、海林集团等5家企业在境外投资兴业。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积极引导企业创新体制机制,组建海迅实业等5家省级企业集团。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港联公司上市进入申报阶段,8家企业纳入上市培育梯队。对外开放势头强劲。新批注册外资到账额4亿美元,占计划102.6%,增长35.6%。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8家,其中新批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33个。日本东芝、铃木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来我县投资。对外劳务营业额9950万美元,占计划100.1%,增长7.8%。民营经济质态提升。净增个体工商户3000户,净增私营企业2800家。公司制企业净增数占私营企业净增数比重、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占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比重以及市外民资占净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比重分别达64%72%65%。引进市外民资64亿元,占计划128%,注册资本超亿元项目6个。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海安建设成效显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修建农村公路68.5公里,建设桥梁117座,班车通达率99%。培训农村劳动力1.7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7万人。11个镇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顺利建成,168个村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全面推进河道疏浚和长效管理,疏浚河道503公里,清理河道3600公里,清理垃圾70多万吨,全县大部分河道达到“三无”标准,水体水质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增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19个,开发区软件创业园启动运行,电梯设备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我县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累计达8个,在全市保持领先。联发集团成为苏中苏北地区首家“出口免验企业”。高考本一、本二达线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295人和383人,再出全省“高考状元”。小品《求》成为全国第六届电视小品大赛我省唯一获奖作品,《海安花鼓》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候选名录,县文化馆被评定为全国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基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04国道改建工程全线领跑,江海高速开工建设。老通扬河北岸东延景观工程土建完工。引江区域供水工程管网开始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设计环评,老通扬河北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和中坝北路污水管网铺设等工作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950元,占计划105%,增长16.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元,占计划102%,增长13.1%。新增就业人员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5%以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09/月,调增水平连续两年全市第一。11.3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5%67.5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来农民工综合保险参保率80%。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220/月和1180/年,农村集中和分散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100/年和1540/年。

    200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仍然比较繁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周边县市迅猛发展的势头对我县争先进位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海安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总体达小康、建设新海安”目标的奋进之年。根据县委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要求,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主要指标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全部工业投入增长20%以上,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新批注册外资到账额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零以下。

    (二)指标安排说明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一是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提高经济质量与效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突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三是突出关注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6%以上,既保证了当前与长远发展的衔接,也兼顾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从发展环境看,外部条件是有利的。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国内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虽在一段时期内对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严峻考验,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随着苏通大桥、新204国道的建成通车,加之公铁水叠加优势,为我县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带来难得契机。

    从发展要求看,确定这一目标是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16%以上,一方面不低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6%的增长速度,是一个高点定位、自我加压的目标,只有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步伐,才能顺利实现2008年“总体达小康”和2009年“全面达小康”的目标;另一方面,这个速度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更加注重运行质量的提升,体现了好字优先、好中求进、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

    从发展支撑因素看,实现这一目标是可行的。近年来,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逐步优化,面对趋紧的宏观形势和要素制约,企业应对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攀高,2007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部分工业投入将在2008年形成产出;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以上的增长速度是有基础的。2008年,全县将继续加大有效投入,把振兴装备制造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丝绸纺织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加快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抓好全民创业和企业上市工作,必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2、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投资:2008年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国家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项目审核更为规范,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难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我县投资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同时要保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于这一考虑,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20%

    消费: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有所增强。基于这一考虑,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6%

    出口: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对2008年外贸出口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县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出口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预期增长20%

    3、关于资源节约的预期目标

    保护环境,提升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确定为下降4%以上,这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建设生态县的必然要求。

    4、关于民生问题的预期目标

    安排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目标,不仅考虑到如期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力求在保证经济较快发展的过程中,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既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控制失业人数;也考虑到当前全县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形成,各项开发就业岗位的政策措施正在发挥效应,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三、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产业强县,增强综合竞争力

    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依据县域产业布局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东区西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四大工业片区”建设,构建优势互补、功能完善、错位发展的“一主、两辅、三片”的区域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软件创业园等特色功能园区建设,强化产业承载功能,增强载体吸附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抢抓苏通大桥通车的有利机遇,在承接长三角和海外产业转移的同时,注重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和十大特色板块,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三名”战略,鼓励发展活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步伐快、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强势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将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引入上市轨道。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公铁水叠加形成的交通大格局,凸现苏中物流枢纽和综合物流基地的地位,加快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和大流通格局。着力培育和建设城北、开发区(城东镇)、新204国道道口和临港四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 “苏中煤炭配供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建设。规范专业特色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入驻市场托市,促进市场与产业的联动发展;优化商业布局,突出城区主要商业圈的规划建设,提升品味和档次;培育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组建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配送中心。开拓汽车、信息产品、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扩张。培育和开发农家乐、购物休闲等旅游项目,加强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连线,拓展旅游市场。

    大力建设高效规模农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做亮特色基地,做活农产品流通,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增强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打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行村企挂钩,引导非农企业进军农业领域,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规模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

    (二)突出项目立县,增强发展驱动力

    招商选资引项目。树立“招商选资、择优选项”的招商理念,招商重点向量质并举、规模效益并重、境内境外并进转变,实现招商引资的质量升级,提高招商集约化水平。围绕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套协作、前伸后延,吸引世界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上市公司来海投资;高起点、高标准引进一批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率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内外并举上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工作,精心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应明显的重特大项目进行包装,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用地计划和国债项目、国家专项贷款、项目贴息奖励、科技项目补助等政策性扶持。引导企业内涵发展和集约发展并举,自主创新和挖潜改造相结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信息化建设,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激励考核促项目。完善工业投入、项目推进的考核办法,加大有效投入,着力提高技术设备投入占比。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倒排工期加快建设,促使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加强对竣工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从延伸服务入手,积极支持竣工项目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人才对接、产销衔接。

    (三)突出环境兴县,增强区域影响力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中心区建设,实施明珠城、中洋现代城、安达步行街等开发工程和东大街等区域的拆迁改造工程,加快西南新城和东部产业新城建设。完善中等城市框架,实施开发大道北延、立发大道东延、南海东路、人民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实施七星湖公园二期、河滨公园、人民广场、东洲公园等景观工程和城市亮化工程。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引江供水、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延伸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江海高速、204国道续建、328国道改建和221省道西延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启动连申线航道海安段升级改造工程,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力推进以小康示范村、城郊村、经济薄弱村和边界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稳步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继续开展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进一步创新绿化管养、道路维护、公用设施管理“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围绕“六有”要求,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着力从源头节能减排。继续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强化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保审核;综合开发利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业用水循环使用。对超标排污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认真开展对小化工的全面整顿,净化生活环境。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统筹安排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四)突出关注民生,增强和谐向心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以政策扶持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切实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帮助和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引导职校学生本地就业;实施“千鸟归林”工程,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继续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健全由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幼儿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支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