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交市人大报告 >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关于海安县2009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 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0-02-01 字体:[ ]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全员保增长、全力促发展、全面达小康”工作主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初步扭转了经济下滑势头,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经济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内需拉动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亿元,增长15%(按可比价计算),其中一产增加值31亿元,增长4.2%;二产增加值173亿元,增长16.3%;三产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11.5亿元,增长25.2%;利税48.8亿元,增长28.1%。财政总收入40.21亿元,增长3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58亿元,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增长22.1%,其中全部工业投入179亿元,增长23.4%;规模工业投入160.5亿元,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亿元,增长18%。进出口总额6.33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总额5.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8250元,增长9.9%。城镇登记失业率3.1%。万元GDP能耗下降7.5%。人口自然增长率-2.44‰。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积极应对危机,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一系列政策,坚持以三大农业片区为主阵地,积极做好设施栽培、有机稻米、高效淡水养殖等“八篇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年新增高效农田面积5.1万亩。生猪、禽类规模养殖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5个和 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总量的14.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村级经济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工业经济难中求进。深入开展“千人进千企”活动,实施“保、扶、促”三大工程,不断强化企业运行调控,有效加强要素协调,工业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有效扭转。全部工业用电量实现20.9亿千瓦时,增幅居全市首位。实现应税销售284亿元,总量、增幅均居全市第二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70.2亿元,增幅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入库税金超3000万元企业达到6家,比上年增加4家。新增定报企业164家,创历史新高。服务业加快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104亿元,增长24.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9亿元,增长34.4%,比年初新增61亿元,增幅、增量均居全市第三。
    2、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布局规划全面实施,以三大农业片区、四大工业片区和五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体架构的片区经济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专利申请3309件、授权1658件,总量均居全市首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苏中苏北地区实现零的突破。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实施市级以上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多个,年节能量预计达到6万吨标准煤。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网络基本实现镇级全覆盖。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150吨和3380吨以内。
    3、投资消费并举,内需拉动明显增强。投资规模较快增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383个,其中工业项目272个;新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297个,其中工业项目218个;完成房地产开发投入19.5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的64.2%。一批重点交通工程顺利竣工或加快推进。204国道海安段在全省率先建成通车。328国道改建工程主体竣工。江海高速海安段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消费需求持续扩大。认真落实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有关扩内需、促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完成市场成交额132亿元,增长15.1%。商品房销售面积74.9万㎡、实现销售额26.5亿元,分别增长77.9%、121.7%。
    4、统筹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累计建成城区道路面积314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3.7㎡。农村道路、河道、家园清洁“三位一体”模式初步形成,12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疏浚农村河道625条(段)、总长724公里。建成农村公路24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80座。农村饮水安全一期工程建成供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5%、98.3%和96.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增幅度连续五年居全市之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7%,参保人数突破60万。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城镇范围内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500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家书屋与镇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人口和计生服务县、镇、村三级优质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抓机遇的意识明显增强,调结构的决心更加坚定,重创新的能力极大提升,实现了经济从下滑向企稳回升的积极转变。但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巩固、不稳定、不平衡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把握并切实予以解决:一是经济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全球实体经济回升面临较多困难,金融领域风险尚未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强化,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二是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产业层次仍然偏低,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等指标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存在一定难度。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不够高,重大项目尚未取得突破。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有所下降。三是民生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依然低于GDP增幅,收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就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更好地解决。
     二、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双重机遇,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高位竞争和后劲不足的双重压力,要素保障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为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更要看到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综合分析判断,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安排,主要体现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突出经济转型升级,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二是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把改善运行质量效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三是突出关注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6%左右,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400吨和3700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以下。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特色产业。一是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研究制定装备制造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建材机械、锻压设备、电梯部件等优势板块。装备制造业开票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要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着力改造提升纺织丝绸产业,加快构建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着力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点规划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环保装备和软件业等产业,努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引领海安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四是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综合配载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试点。着力打造“523”文化产业园。推进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里下河生态湿地和乡村旅游主题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集聚集约发展。以功能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土地集约利用,不断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是充分发挥四大工业片区集聚功能。突出东区西园发展,探索建立东区西园与乡镇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一批产业载体建设。1000万元以上需新征建设用地的新开工装备制造业项目必须向四大工业片区集聚。二是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年引进落户项目不少于30个。重点巩固提升现有专业市场,加大海安批发王、苏通轻纺城、沿海大市场招商力度。规划建设专业市场集聚区,重点培育五金机电、钢材等专业市场。三是着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以三片四园为载体,围绕我县农业资源特色,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巩固蚕桑产业优势,全年新建1个万亩、3个千亩优质蚕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力争达到5.3万亩。建设里下河高效渔业基地,亩均效益明显提高。四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抓好1家国家级、3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深度培育;组织实施好15项循环经济项目和10项清洁生产项目。工业年节能量力争达到6万吨标准煤以上。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鹏飞科技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力争进入国家级、省级行列。加强江苏省桑蚕茧丝检测、电梯部件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筹建海安机械制造科技园。二是加强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继续推进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项,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 件。重点扶持海安—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园和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力争新创国家级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2个,新增省级名牌、著名商标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要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不断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把促进投资与提升城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引导消费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攻有效投入。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年计划安排亿元以上重点新建项目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30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加强产业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年内确保2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开工,其中亿元以上招引项目35个。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年内确保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其中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5个。加快推进江海高速、宁启铁路、海洋铁路、连申线海安段升级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贲家集泵站更新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引江供水及区域供水工程。
     扩大消费需求。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民就业优惠政策项目,提高优惠政策标准。二是积极拓展消费市场。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新华路-人民路、曙光路-江海路、长江路-黄海路三大商圈,加快建设恒天新世界等八大商业节点。鼓励发展医疗保健、法律咨询、养老幼托、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三是不断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放心消费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行政村商业销售网络覆盖面达到95%以上。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力争完成10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任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形式,提高消费便捷度。
    稳定出口形势。加强对外贸出口形势的科学研判,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继续巩固机械、纺织等传统产品在欧盟、美国、日本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非洲、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促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着力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年内,农村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村级劳动保障平台,逐步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创业带动就业新路,开展全方位创业扶持服务,推动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创业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提高社保覆盖面,积极推进全员参保。巩固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探索实施低保标准动态化管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职工失业、工伤保险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级联网结报系统。全面落实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事业。加强残疾人和孤儿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县创建,不断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年内争创2个省级环境优美镇。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力争建成绿化合格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9个、绿色企业10家。着力抓好曲塘、李堡、墩头等镇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东、胡集等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实施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年内建成4座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各镇均建成1个以上的垃圾压缩中转站。
    4、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县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实行重大项目审批代办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预流转”和“二次利润分配”为主的新型土地流转机制,稳步开展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会养老保险的“双置换”工作。继续深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改革。探索以农民资金互助合作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组织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农业保险试点,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全面推进沿海开发。围绕“苏中综合交通枢纽、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生态宜居的中等城市、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苏台合作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我县沿海开发。依据省市沿海开发规划及实施意见,加紧制定我县沿海开发规划、行动计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为推进沿海开发提供科学指导。加大滩涂围垦开发力度,年内完成3万亩滩涂围垦任务,切实抓好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对接工作,为海安经济加速发展打造新的平台。
    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县“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定位,做好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行业、重点产业以及城乡建设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