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提交市人大报告 >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关于海安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 海安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1-01-12 字体:[ ]

 
      一、2010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年目标,狠抓关键措施落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高开稳走”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
计划提出的19项主要指标全部实现预期目标,其中14项超过预期。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超过计划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产值851亿元,增长25.8%,超过计划0.8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9亿元,增长28%,超过计划2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50.5亿元,增长25.7%,超过计划10.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20.5亿元,增长31.7%,超过计划16.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1%,超过计划0.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2.5%,超过计划1.5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亿元,增长25.1%,超过计划5.1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投入217亿元,增长30%,超过计划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投入193亿元,增长28.9%,超过计划1.9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18.3%,超过计划2.3个百分点。完成自营出口总额8.3亿美元,超过计划2.3亿美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0元,增长12%,超过计划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9220元,增长11%,超过计划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07%,实现了控制在3.5%以内的计划目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400吨和3700吨以内,实现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实现控制在零以下的计划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3.28万吨,其中小麦单产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新增高效农田面积3.77万亩,高效农田总面积达32.7万亩。蚕茧平均张产值提高25%,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提高5个和1个百分点。工业结构加快转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2.5%和32%,分别提高2.4个和0.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产值401.2亿元,增长18%。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新增18家企业实现主辅分离,40个规模项目落户服务业集聚区。
      2.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组织实施各类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9项。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茧丝产业和省级海洋鱼类特种养殖产业两大技术创新联盟。海安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均列全市首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科技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启动实施“525”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人才3400多名,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实施75个市级以上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形成节能能力超过6万吨标准煤。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重点实施了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项目,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
      3.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列入计划的13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投资近100亿元。落实中央新增投资1.2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实施江海高速、新328国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20个,高新技术投入占规模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35.8%。亚太轻合金、永大石油管材、联发喷气织造、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投资约53亿元。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部门窗口联审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积极推进。联发纺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12.15亿元,欧贝黎科技、天楹环保等企业通过直接股权融资、可转股公司债等形式融资3.65亿元。在全市率先开展引导农民进城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外贸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自营出口总额达到金融危机前最高点的1.14倍。实际到账注册外资2.2亿美元,同比净增0.85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4753万美元,增长39.6%。
      4.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功能加快提升,实施了永安路改造、凤山公园等19项城市道路和景观工程。按计划完成118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任务,改造路面5.7万平方米、雨污管网27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3公里、农村危桥100座,疏浚镇村级河道137公里,完成计划目标。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8920万元,改善了2.7万户农户的用电条件。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加快推进,新增绿化面积1.2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39%。废弃物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实施17个垃圾压缩中转站项目,新增城镇垃圾日处理能力20吨,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5.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超过计划1.7万个,新增城镇就业人数0.71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0.8万人,参保总人数达到18.5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23.5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2%,同比提高32.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加0.54万人,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60.54万人,参保率达98.7%。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保持省市领先。高考高分段人数连续多年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校舍20.5万平方米。50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标准化验收。完成2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
      各位代表,2010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综合实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发展和改革,与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安排好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上看,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好于上年,有利因素要多于上年。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仍处于主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扩大内需政策的强化以及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加大,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企业融资难问题可能进一步突出,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保持现有出口增长势头面临新的挑战。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对提升经济运行效益构成较大压力。
      为此,我们在安排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着重突出“三个兼顾”:一是兼顾可能与需要。既清醒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实事求是地确定目标值;又充分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切实体现“十二五”开好局的要求,统筹衔接年度计划与“十二五”规划。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既积极应对和有效克服当前困难,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增长惯性;又着眼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兼顾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同时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现对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建议目标为:立足优化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初步安排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实际到账注册外资3亿美元。确定上述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从扩大总量、增加收入、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要求来看,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不宜定得过低。但目标定得过高,不仅实现难度大,而且要素保障体系也会承受巨大压力。从今年的发展条件分析,投资增速不会有太大提高,但仍将保持一定规模。消费需求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出口面临较大变数,但较上年不会有太大波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是有条件的。安排15%的增长速度也充分考虑了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这样的安排主要在于引导全县上下在稳定扩大经济回升势头的同时,下更大功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现阶段,要积极发挥投资对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积极探索招商新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全年力争招引超亿美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围绕“十二五”发展定位,突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达到60%以上。加强投入要素保障。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包装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领域。强化融资服务,全年力争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15亿元以上。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力度,全年建设用地供地5000亩以上,争取“点供”用地和独立选址项目用地指标800亩以上。
      (二)关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建议目标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4.5%以上。提出这个组合目标,就是要引导各方面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对外开放提升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以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复杂、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1.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新兴产业先行区”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重点产业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壮大、水平提升。 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引进落户服务业集聚区规模项目40个以上。提升商贸流通、社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提升就业带动能力,力争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积极拓展金融、旅游休闲等产业,促进服务业业态优化。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提升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 三是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项目分类向特色园区、产业园集中,延伸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发、生产新一代数控产品,努力向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锻压机械产业园、建材机械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丝绸、纺织等传统行业企业引进最新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现代纺织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传统产业的全面提升。加快建设海安建筑产业园,积极打造千亿级建筑产业集群。推动要素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引导企业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做大主业、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年内开票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80家,新增销售超亿元服务业企业5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
      2.强化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力。创新人才招引和培养机制,努力破解高层次人才瓶颈。继续实施“525”人才工程,年内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5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0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50名、高校毕业生5000名、蓝领技能人才5000名。继续实施产学研合作“1355”工程,积极推进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50个。开展“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锻压机械、桑蚕茧丝等六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筹建机械装备、电梯设备等一批产业研究院,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家,专利授权量达到2000件以上。积极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重点推进海安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3.努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战略机遇,加大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快市场多元化发展步伐,巩固稳定欧洲等传统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兴市场。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着力提升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高层次劳务输出,继续抓好境外工程总承包。
      (三)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
      建议目标:城市化水平达到47%。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乡改革联动两大战略支点,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1.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化进程,积极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实施海安大世界广场、行政大楼北侧区域等60项城市改造开发和改造拆迁工程。构建便捷的城区交通网,重点推进通榆路改造等15项城市道桥工程。强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公共停车资源开发利用,缓解部分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实施城区防洪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减灾保障能力。继续加强对外通道建设,重点实施21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221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等干线公路工程建设,积极实施连申线航道整治、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火车站场扩建以及328国道、221省道、南新公路下穿铁路通道建设项目。
      2.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年内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各1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进入市场的流转办法。
      3.发展生态高效规模农业。做大做强三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推进里下河墩头、白甸万亩特色水产园、老坝港设施栽培园、城东镇农产品深加工园、孙庄花卉苗木产业园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年新增高效规模农田面积4万亩,40%的耕地面积达到省定高效农田水平。着力保持桑园面积稳定,继续提高畜禽规模养殖、高效渔业面积比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达到1.1:1。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力争每个产业形成1-2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产品。
      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全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1800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新建农村四级公路200公里、新建改造桥梁100座。继续推进引江供水复线、区域供水工程,保障城乡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加快农村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继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
      (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建议安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确保完成市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以上。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生态环境体系,提升生态宜居的城市品质。
      1.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治理和砖瓦窑关闭工作。积极鼓励节能改造,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和重点行业十大节能工程,重点实施70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发区低碳试点工业园和联荣低碳试点企业建设工作。强化耕地保护,严控项目投资强度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所有垃圾压缩中转站年内全面投入运行,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延伸,实施新华河整治,不断完善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畜禽养殖分区控制,推进非规模化养殖污染连片治理工程。研究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
      3.加快提升生态品质。继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新围海堤等区域绿化,加强公园、道路、居住区等绿地建设,努力增加城乡绿地和森林资源总量。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5%。实施宜林地段河道整治与绿化同步推进,加强河道长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城乡水体质量。
      (五)关于就业、保障和收入等民生指标
      建议目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确定上述目标,就是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动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持续推动工作重心、政策资源向解决民生问题倾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1.大力扶持创业就业。强化创业带动,鼓励能人带头创业,支持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外地资本来海创业。积极实施城乡就业培训“五统一”政策,突出对失地农民、复转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技能提升培训。强化就业扶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0.6万人,“充分就业村”创建率达80%。强化收入增长,千方百计促进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2.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力争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努力解决社会困难群体参保问题,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积极整合各类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
      3.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与本地经济的关联度,力争职校毕业生70%在县内首次就业。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力争上半年交付。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省定9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
      4.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落实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制度,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基层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打造“法治海安”、“诚信海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海安”建设活动,有效预防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口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