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便民信息 > 警方提示
预防电信诈骗Tips
来源: 海安公安 发布时间:2020-03-16 字体:[ ]

PART

01

电信诈骗是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采取远程、非接触的方式,通过虚构事实诱使受害人往指定的账号打款或转账,骗取他人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尽管公安机关开展了持续不断地打击,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快速发展蔓延,形势严峻,危害突出。电信诈骗团伙中,有专门成员负责编写诈骗剧本,紧跟社会热点,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精心设计、编制骗术,其犯罪类型多,手段变化快。

在观看天下无诈后深有感触,想写一篇有关预防电信诈骗的文章,给大家讲解一些常见的套路,防患于未然。让更多人了解新型诈骗的阴谋诡计、增强反电信诈骗能力。

正义可能会晚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PART

02

1、QQ冒充好友诈骗

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QQ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急需用钱”等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遇到这类事首先求证,不要急于付款)

2、微信假冒代购诈骗

犯罪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等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款项,一旦获取购货款则失去联系。(购买一些商品还是以实体店或者官网为主)

3、微信点赞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便宜而因小失大)

4、微信盗用公众账号诈骗

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需要缴纳会费什么的都是骗人的!)

5、娱乐节目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1”、“中国好声音”等热播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天上掉馅饼砸到自己的几率很小的)

6、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等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自己有没有做过自己清楚的,可以反套路去回答)

7、退款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也有一种是知道你的购买记录和物流信息,以退款的方法实施诈骗,遇到此类事首先与卖家取得联系,正常购买商品一般会有运费险,可以退货)

8、低价购物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在缴纳钱后,不发货或者发一个空的快递,事后联系不到卖家。(不要因小失大)

9、快递签收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快递人员拨打事主电话,称其有快递需要签收但看不清具体地址、姓名,需提供详细信息便于送货上门。随后,快递公司人员将送上物品(假烟或假酒),一旦事主签收后,犯罪分子再拨打电话称其已签收必须付款,否则讨债公司或黑社会将找麻烦。

10、医保、社保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医保、社保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钱、制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公正调查,便于核查为由,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账户”汇款实施诈骗。

11、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民政、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向残疾人员、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要其提供银行卡号,然后以资金到帐查询为由,指令其在自动取款机上进入英文界面操作,将钱转走。

12、“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冒充熟人诈骗)

13、订票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门户网站、旅游网站、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广告,制作虚假的网上订票公司网页,发布订购机票、火车票等虚假信息,以较低票价引诱受害人上当。随后,再以“身份信息不全”、“账号被冻”、“订票不成功”等理由要求事主再次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14、伪基站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一旦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15、二维码诈骗

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PART

0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7%。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用户隐私数据泄露、账号窃取、资金盗刷、电信诈骗等等众多的安全隐患也暗中滋生,如洪水猛兽般威胁着每一个触网公民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电信诈骗涉及网络购物、虚假中奖、色情赌博、网上钓鱼等多个种类,犯罪分子熟稔利用各类软硬件、应用工具,采用线上服务功能集团化、精准化来实施个人信息窃取和网络诈骗,并呈现出针对性强、利益链条盘生、手法混合多变的特点。犯罪分子多使用虚假信息注册国外网址,其数量大、传播广、难辨识、更新快,网络诈骗集团化、跨区域性更加明显,隐秘性更加突出,导致公安机关有效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不断增大,通过技术和宣传手段防患于未然,才是减少电信诈骗的最有效途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