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安要闻

海安风景独好

来源: 海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0 字体:[ ]

  ■记者张海伦/文姜明/摄

  海安,靠江靠海靠上海。6000年前,江海文明从这里升起第一缕曙光,历经时代变迁生生不息,催生了享誉全国的装备制造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茧丝绸之乡和河豚之乡等诸多品牌。“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的海安标签,如今已更迭为“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

  近年来,海安全力打造江苏东部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北翼产业高地、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宜居宜业幸福之城。连续四年在南通重点经济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年在南通“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中分别列第28位、第7位。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列第26位。在江苏省首次营商环境评价中列全省96个县级城市第2位。人才综合竞争力全省第五,江苏长江以北第一。

  制造业是海安支柱产业之一。海安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时尚锦纶、纺织丝绸、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新材料、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建筑、现代家具等十大产业集群,形成了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去年,海安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718亿元,增长27.4%,总量南通市第一,今年有望在南通率先突破2000亿元。

  项目建设向高位攀登,持续增强着海安发展的动力。今年以来,海安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18个,5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项目。连续2个季度夺得南通市项目考评流动红旗第一名。重点打造的商贸物流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七大专业园区正成为重特大项目落户的优质载体平台。

  科技创新为制造业插上智能“翅膀”。“创新创业”一直是海安的靓丽名片,海安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和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诸多创新成果为工业应税销售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动能。在全国创新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排名中,海安分别列第14位和第5位。上半年,海安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4个,成果转化项目31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9.45%,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60%。

  海安作为江苏省政府确定的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江苏沿海城镇轴和沿江城市带重要的节点城市,正面临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诸多叠加机遇。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在上个月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顾国标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描绘了海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蓝图——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海安站上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风口”。

  当前,从交通枢纽上看,随着南通新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南通将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的同城化将更加紧密。随着沪通铁路、盐通高铁、海启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海安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深度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与上海的对接交流合作将更加密切。从产业发展上看,海安产业基础较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有利于海安进一步抢抓上海、苏南等地优势产业的溢出机遇,进一步提升在长三角产业链中的占有份额。从开放开发上看,海安各类载体齐全,功能配套完备,具备深化开放合作能级水平。

  要将良好的发展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金牌服务”是海安解密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海安把营商环境当作发展的“命门”来抓,将“服务”视为“第一”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全流程推进“减法”制度改革,以开放姿态“引凤求凰”,助推优化营商环境驶上“快车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