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安要闻

海安新华书店:镌刻在城市肌理上的人文烙印

来源: 海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17 字体:[ ]

p1_b.jpg

  海安新华书店 姜明 摄

  ■记者段红波

  7月的海安,空气中翻滚着盛夏的热浪,年近花甲的市民何先生却仍每天坚持带着孙儿来海安新华书店“打卡”。“书店陪我度过了孩童时代、学生时代。现在我经常带孙子来这里,就为了与孩子一起亲近、感受那油墨芬芳的气息。”面对记者,何先生吐露心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新华书店。于海安人而言,新华书店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许多读者心中的文化殿堂、绕不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它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也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1946年,海安新华书店的前身“苏中韬奋书店海安支店”诞生。3年后,新华书店迁入县城。可以说,这盏人文烛火在海陵大地走过了70多年的漫长岁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之初,新华书店八九名发行员靠着背篓、箩筐、小扁担、独轮车等运输工具,走遍了海安的村村舍舍、场头地角。在这种“背篓精神”的支撑下,新华人及时送去了党中央的新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播撒到了田间地头。

  “早期书源相当匮乏。货架上陈列的只有毛主席著作、马列著作、样板戏以及一些革命故事刊物。”与海安新华书店结缘近40载的副总经理殷正东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化产业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那会儿,“伤痕文学”流行起来,《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名著也相继上架,受到人们的竞相追捧。

  事实上,在那个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书籍和书店承载着人们对于知识的憧憬,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如果当时有畅销书榜,占据榜首的必然是上海某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殷正东回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大学”成为不少海安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但苦于市面上没有任何教辅资料,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一经上架,马上被抢购一空,很多人还找关系、想办法,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

  除了《数理化自学丛书》,年画、对联、挂历也曾是海安新华书店的热销爆款。“每逢春节的时候,店里挂满了上千张年画,来买的人恨不得把书店的门槛都踏平了。”殷正东笑着说,1985—1990年期间,年画销售甚至占到书店营业额的三分之一。

  提起1998年的“海安金秋书市”,许多海安人可能还记忆犹新。当年,这场轰动一时的活动走出店堂、走向社会,汇集精品图书10万余册,4天接待读者近6万人次,实现销售28万元,在海安新华书店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是现在,回想起那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购书的壮观场面,不少新华书店的老员工仍觉得相当震撼。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战争年代,到如今“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市场经济时代。海安新华书店,这个在海安大地巍然矗立着的文化地标,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店方针,不仅承担着全市教材教辅的发行工作,而且还连续参与承办了14届“新华杯”未成年人读书节、9届全民读书节活动,更为“农家书屋”建设送去缕缕书香,将文学的美好、阅读的乐趣、文化的传承,带给了无数的海安人。书香弥漫在整座城市中,愈渐浓郁。

  “明年,我们将对江海路总店实施升级改造,使它从传统书店转变为集文化休闲与阅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复合型体验式书店,为读者提供更有品质和温度的阅读空间。”提及未来,海安新华书店总经理曹兆俊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