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安要闻

芳华绽放新时代

来源: 海安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0 字体:[ ]

  ■记者梅丛婧/文姜明/摄

  这里,古有“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之称;这里,坐拥三条铁路、两条高速、三条国道、四条省道、两条高等级航道;这里,高等级公路区镇覆盖率达100%,农村公路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比例达35%,铁路路网密度远超省平均水平。这里就是海安,一座名副其实的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用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叫响了“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品牌,弹奏出“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乐章。

  海安悠久历史讲述古城故事

  海安,这一学界公认的江海文明的起源,处处闪耀着历史底蕴沉淀的人文之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承载着诉不尽的精彩与文明。

  海安南莫境内青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西部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经考古界专家学者实地论证,青墩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先进水平。

  西周至东周,海安一带属吴国,后属越国,楚国灭越国后属楚国。今海安及周边数县当时称海阳。郧(今立发)是海阳的中心,吴侯与卫侯曾在此会晤。秦朝,海安属东海郡,汉代属吴国,汉初一度为吴王刘濞封地。

  汉武帝时,海安地区属临淮郡海陵县。至东汉仍属海陵县,上属徐州广陵郡。三国时先属魏,后属吴国,一度海陵县废,西晋复置海陵县。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始设宁海县,上属海陵郡。宁海县即今海安县,为海安建县之始。南北朝,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分宁海县西境置海安县,后并入宁海县。

  唐初,宁海县省入海陵县,属扬州淮南道。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东境复置海安县。县治在海安镇,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五代十国时,南唐升海陵为泰州,宋代海陵县建置未变,海安、西溪(东台)为海陵县两大镇之一。北宋设泰州军,元代设泰州路总管府,下辖海陵县。

  明朝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上属扬州府,清代相沿不变。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至此,今海安境域东南部在如皋县境,上属通州;北部在东台县境,中部、西部仍在泰州境,上属扬州。

  民国六年(1917年),改泰州为泰县。

  1940年,新四军东进,在海安镇建立泰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2月,海安镇以东建立泰东县,海安、曲塘、白米以北建立泰北办事处。1943年1月,泰北办事处撤销,建立紫石县。至1946年6月,县境与海安县大略相同。此后县域与东台、泰县等互有变动。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海安东部为黄海,因海水经常浸淹农田,遂取名海安,取“永不扬波”之意。

  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安县,设立县级海安市。

  海安灿烂文化滋润海陵大地

  海安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在江海平原最先涌现出发繇口、立发、宁海等众多富有人文内涵的名字。海安大运河文化流传至今,被列入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春秋四国会盟、明清抵御外辱、苏中七战七捷……在海安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海安花鼓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地标”,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嘉靖年间,海安花鼓就已在当地流传,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早期的海安花鼓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文化干部从舞蹈表演的角度提炼了海安花鼓的舞蹈动作,形成了独立的舞蹈。新中国成立后,海安民间文艺工作者对海安花鼓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大胆创新,实现了从“说唱”向“歌舞”的转变。

  走过了300多年历史的海安花鼓,在国家级大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参加过为中央领导献艺的专场演出;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过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在中国民族民间广场歌舞大赛的角逐中,获得过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文化部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评比中,获得过“群星奖”金奖……

  一布一线一世界,一卷一折一乾坤。扎染是海安的另一大文化品牌,扎染技艺在海安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海安扎染起源于对日本和服及浴衣的扎花加工。1979年,海安建立扎染厂加工和服,这标志着海安扎染业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末,海安手工扎染艺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段。如今,海安扎染业不断发展壮大,扎染企业陆续蓬勃兴起,海安收获“扎染之乡”美称。多年潜心研究扎染技艺的南通扎染第一传承人焦宝林被国务院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数百幅扎染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大奖赛和博览会上获大奖多达40余项,极具收藏价值。

  无论是花鼓的灵动,还是扎染的诗意,都让海安灿烂的文化大放异彩。得益于这些厚重文化的孕育和滋润,海安人才辈出。

  张符骧为清康熙进士,仲鹤庆为清乾隆进士……

  从海安大地,还走出了杨冰等一代名家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新华字典》主编魏建功、奥运冠军仲满、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等一批名人,留下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苏中七战七捷的不朽神话和角斜红旗民兵团的革命薪火。

  海安人杰地灵,教育更是蜚声全国。

  海安高考高分段人数连续18年全省第一,职业教育江苏领先。海安本科院校南通理工学院海安校区已与苏中集团、申菱电器、科创园等数十家优质企业和园区深度合作,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科技应用型优秀蓝领人才。海安连续31年支教云南小凉山,中国首部反映群体支教题材的电影《海安舅舅》已在海安杀青,即将全国上映。

  海安文明实践擦亮城市底色

  建设幸福之城,是近百万海安人民心所向。自1999年获评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以来,海安已连续六轮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经过2015至2017三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拿到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

  去年,海安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通过三年奋斗,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自“创文”工作开展以来,海安这座城市的变化,如她每天盛开的芳华。好人广场、手绘文化墙、道旗文化、景观小品随处可见,《海安文明三字歌》的悠扬旋律飘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一个个文明的举动,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彰显着海安特色,擦亮着城市底色。

  “创文”工作如火如荼,让海安大地劲吹文明新风。“文明实践”的到来,更是让这座幸福之城充满温度和力量。

  去年8月,海安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0个全国试点县(市、区)之一。作为“开路先锋”,海安创新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传思想、自下而上圆心愿、自然而然育文明”的工作路径,依托1个中心、5大平台、6类基地、10家实践所、231家实践站、375支志愿队伍、14万名志愿者,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入脑、志愿入户、文明入心”。

  目前,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经全面建成,共接待了来自吉林、云南、青海、江西等20多个省45批次的观摩考察。海安创新提出的“123456”建设体系,探索实施的“三入三自”文明实践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获得了诸多肯定。在中央文明办江苏文明实践试点地区座谈会上,海安两次作交流发言。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两次全国试点地区培训班上,高新区谭港村、开发区爱凌村作为江苏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海安“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项目被评为第四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金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