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18 14:19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各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铆定“苏中新鱼米之乡”战略目标,牢牢稳住“三农”基本盘,大力实施“五个一”产业提升工程、乡村建设行动、富民增收行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新局面。

一、特色亮点工作

1.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挂牌常态运行,为“五个一”特色产业提供精准服务,运行模式获南通推广,被科教司号召在全国推广。

2.以“稻米和禽蛋”为主导产业,成功晋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列,全省仅两家,为南通市首家。稻米、蛋鸡、蚕丝产业均被央视新闻报道。

3.获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到位省政府督查激励。建成2500亩开发区生态高标准农田稻麦种植示范区项目。

4.获“十四五”全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创建单位。获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县。

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稳定在6%以上。探索农民集中住宅新增建设用地有效途径,指导角斜镇富港村试点建成全市第一家村民集中居住区。

6.杨庄村被中央农办表彰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蒋庄村、富港村获评省特色田园乡村,光明村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富港村获选江苏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7.家惠油脂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天成集团认定为中国农业产业化蛋品行业头部企业、入选省农业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康瑞成功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海安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入选省级典型案例,中洋集团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8.疫情期间及时供应上海市场,通过海安至上海铁路专列专供1413吨、企业自营供应6920吨农副产品。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落实稳产保供责任,守好“菜篮子”工程。今年夏粮面积55.755万亩,秋粮面积63.915万亩,全年粮食作物面积119.67万亩。夏粮总产23.0737万吨(实绩),水稻单产按目前统计局上报655.77kg计算,秋粮总产预计39.7639万吨,基本完成南通下达的秋粮目标产量任务(南通下达的秋粮产量目标任务为39.7765万吨),全年粮食总产62.8376万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成3773.01亩,超额完成任务;大豆面积4.1万亩。稳定生猪生产,预计年底存栏生猪达43万头,出栏80万头,存栏能繁母猪3万头,家禽存栏1780万羽,山羊存栏40万只左右。保障“一篮菜”供给,大力发展高效设施蔬菜,预计全市果品总产量19000吨,蔬菜产量预计78.1万吨,产值高于去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8.2%,超额完成省、市考核指标。

二是实施“五个一”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专“一粒米”,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区域大米品牌”,“海安大米”成功入选江苏省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和保护项目。做好“一滴油”,落实订单种植,全省率先组织油菜毯苗机插示范100亩。“家惠小榨浓香菜籽油”荣获“中国好粮油”产品。做精“一只蛋”,巩固和完善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建设,成功举办“海安蛋鸡产业区域公用品牌策划项目交流会”。做活“一条鱼”,通过南通渔业产业联盟平台,提高“公司+农户”发展水平,全年预计水产品产量5.00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68%。特色水产品放养面积17.91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83%,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86亿。做靓“一根丝”,桑园面积6.3万亩,全年发放蚕种14万张,比去年略增。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迸发农业科技新活力。全市新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2个,较2021年增加4个,开工率100%。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凸显,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经验获农业农村部、省、南通市推广。新增“寻味海安”生鲜驿站生鲜驿站10个(累计19个),建成村邮驿站10个,搭建“寻味略阳”平台,线上交易额超2万元。新增南通市示范家庭农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新增新型合作农场7个。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82人。

四是实施乡村建设,“两村”建设提升成效。到2023年,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15+29”个(其中南通市级“9+16”),共排定项目201个,总投资达3.5亿元,开工率达43.3%。农村户厕改造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完成率为96.5%。开展干线道路、铁路沿线环境专项整治,建成90个人居环境示范点,6个区镇开展整镇垃圾分类试点;南莫、李堡2个镇以及富港村等18个村被确定为首批省市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培育单位。稳步推进公共空间治理,整治落实集体土地面积近5000亩,增加村营收入近800万元。

五是推动藏粮于地,产能基础不断夯实。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0.5万亩,涉及9个镇街道,项目总投资2.17亿元。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预计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超过74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2%以上。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5个(省级3个,市级2个),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6家。

六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续写强村富民华章。聚焦产业帮扶重点,建立健全更高水平带动增收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进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4296户5699人,保障农村低保4296户5699人。创新集体经济运营机制,以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为契机,落实李堡镇堡河村盘活村级闲置建设用地,实施标准厂房项目建设,预计年收益70万元。落实老沿口镇5个村组建农地股份联合社,由滨海新区无偿划拨滩涂用地1000亩,预计年收益60万元以上。预估全年村营收入达2.6亿元,60万元村全覆盖。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吸引力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

四、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围绕“南通争一流、全省创特色、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定位,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三农”各项工作上特色、上水平,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苏中新鱼米之乡”。

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抓好“肥促、药保、水调、抗灾”等措施的落实,确保稻麦年单产稳坐全省冠军宝座。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以粪肥还田为核心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加大土壤改良培肥力度,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业用水效率提高5%。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力争高水平完成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建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加强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进一步释放服务效能,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围绕“五个一”主导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招引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和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与文旅、教体、康养等深度融合,健全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以“创建必成,高分创成”为工作目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联农带农效应。深化“区域公共+企业自有”双品牌驱动战略,构建农业品牌体系,进一步打响“寻味海安”区域公用品牌、“海安大米”“海安禽蛋”等地理品牌,放大企业自有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支持“寻味海安”拓展上海市场。

三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提高农村魅力值。高质量推进2022-2023年度市县两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工作,确保乡村振兴成果可观可感可推广。抓紧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做好黄桥老区2023-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构建三年动态项目体系。加强农村公共空间及社会治理,先行先试农村建房审批试点,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和信息共享,确保在乡村治理中建立推广运用“清单制”的行政村数量达到70%以上。

四是激发农村繁荣进步活力,提升富民强村水平。坚持村级二三产项目招引和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行两手抓、两手硬,扩大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行试行范围,跨区域开展村企合作、村村合作。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积极孵化农村创业项目,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以上。构建精准帮促长效机制,鼓励农保转社保,确保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土地承租“优留劣汰”试行经验,提升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