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3 11:24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苏中新鱼米之乡’,加快向农业强市迈进,勇当苏中地区建设农业强省‘排头兵’”“一个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示范创建“两项行动”,聚焦产业增效、改革增势、农民增收“三大重点”,推动“三农”全年工作呈现良好开局。上半年,顺利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中期评估和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中期评估。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明显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服务区域中心农技推广模式和中洋鱼天下春鲜预制菜获得央视聚焦报道。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聚焦稳产保供,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分解落实120.09万亩粮食、4.21万亩大豆、5.97万亩油料和8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粮食总产62.37万吨目标任务。夏粮面积55.75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54.96万亩。预计夏粮单产424.2公斤,比上年增10.36公斤;小麦单产预计426.6公斤,比上年增10.3公斤,增幅2.47%。油菜种植面积5.325万亩,比去年增加0.515万亩,完成省下达0.49万亩的油菜扩种任务,预计油菜单产能实现略增目标。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计4.4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10个项目均已完成招投标和合同签订,并开始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左右。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库(圃、场)建设情况调研,推进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推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对种子进行检查抽样,水稻10个、玉米4个自检发芽率全部合格,省检暂未出结果。推动绿色可循环发展。做好2022年部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终期验收准备,实施各类田间试验14个,建立绿色种养循环示范方2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方12个。完成海安市2022年秋播油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立油菜千亩示范片1个、百亩攻关方1个。将病虫危害损失率分别控制在1%和1.6%左右,累计挽回损失小麦6.98万吨、油菜0.32万吨,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65%以上。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近50吨,回收区域全覆盖。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率、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100%。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实绩连续三年位列全省A级方阵。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个行动”。截至目前,我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6%、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3.1%。新增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达2774台(套),特色农机装备新增量达2708台(套)。建成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2家、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4家,新增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家、南通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6家和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2家。推广应用各类机具553台。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丰产丰收。到目前为止,水产品产量27438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3%,其中淡水养殖产量18956吨,淡水捕捞量3150吨,海水养殖产量1160吨,海洋捕捞量4172吨。特色水产品放养面积17.91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83%。上半年,果品以草莓为主,面积约2800亩,较往年持平,产量2800吨,同比增加11%,产值约5600万元,同比增加24%;蔬菜播种面积约为14.2万亩次、产量35万吨,较去年持平,产值较去年同比增幅较大。投产桑园5.4万亩,春蚕饲养量6万张,预计平均张产茧43公斤,平均张产值2602元,春蚕总产茧2580吨,总产值1.56亿元。截止2023年5月,全市生猪存栏38.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18万头;家禽存栏1868.22万羽,其中蛋鸡存栏1802.38万羽,比去年同期增长2.76%;山羊存栏32.59万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全市22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试点站已基本建设完毕。截至五月,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2.26%;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占比比上年提高5.66个百分点。农业综合执法立案50件,结案44件。农机年检检验拖拉机1210台,年检率达80.6%;检验收割机727台,年检率达75.1%。

(二)聚焦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5+N”产业体系逐渐健全。在第七届“芳桥”杯“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上,“海安大米”再获殊荣,季和米业获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周小兵家庭农场“瑞优大米”获金奖,南莫镇被授予江苏省“味稻小镇”。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近三年的省级考核中均名列优秀等次。承办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暨畜牧业数字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和全省梨产业体系现场观摩会。鑫缘获批为第十三批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成功举办2023年海安市第十届乡村旅游节暨大公镇第十三届梨花节。农业产业项目再增新活力。截止6月底,我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调度系统的开工数为32个,实际完成总投资14.32亿元,其中投入超亿元的项目为9个。4个2022年度中央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01万元,已完成3个,预计上半年能全部完工。成功签约预制菜产业园、大豆水解蛋白粉、有机肥料加工等6个项目,总投资7.3亿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以上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数23家、1-5月销售额94.71亿元、增幅17.76%。家惠油脂获批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1家用水组织被评为国家级用水组织。获评“江苏省级蚕桑产业技术示范基地”3家,江苏省第二届“好黄瓜”金奖1家,江苏省第十一届“紫金杯”优质草莓金奖1家、银奖2家、优秀奖1家,江苏省第五届“好西(甜)瓜”金奖2家。组织10家主体创建南通市2023年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农业品牌体系得到壮大。6家企业6个产品得到第二批“江苏精品”认证。目前,我市企业累计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家,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4家,通过“江苏精品”认证的产品9个。墩头镇凤阳村、大公镇群益村、隆政街道新丰村获评2023年“江苏省蚕桑产业强村”。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天成、康瑞养殖场数字化建设成功入选江苏省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我市蛋鸡产业数字化建设被省电视台“乡村振兴看江苏”栏目报道。在大公镇设立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市内建设2个核心基地、4个示范基地。完成8家青年农场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为透明农场。完成寻味海安村邮驿站项目招投标,已建成8个。完成“云买菜”项目招投标,正在实施。

(三)聚焦示范带动,农村和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全市需编制规划的194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已全部完成,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截止6月10日,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9个先进村共计198个项,目均完成规划设计,完成招投标185个,占比93.4%,环比增长1%,已完工137个,占比69.2%,环比增长10.2%。南莫镇、李堡镇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镇;雅周许家庄村、曲塘罗町村、南莫唐庄村等13个村获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上半年向上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传统村落保护1个。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23年农村户厕改造任务1.4万户,其中新建6000户,整改8000户,已完成户厕改造2058座(其中新建改造1000座,整改达标1058座),完成率为14.7%。雅周镇2022年户厕改造工作经验成功入选南通市农村户厕改造“十佳”典型案例。2023年计划进行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有23个,治理农户共7658户,目前,各项方案编制已全部完成,各区镇2.0分散农户治理项目已进场施工。新增2个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镇。开展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市)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逐组过关、逐户过堂”行动和“全民清洁日”活动,工作经验刊载在《江苏农业信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选第五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蝉联省级第一等次,工作经验入选省厅简报。加强农村社会治理。走访部分镇村,调研解道德积分、清洁文明户评比等相关乡村治理工作,做好我市出台积分制文件的准备。

(四)聚焦改革增势,富民强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未被纳入民政“低收入人口”的原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7303人购买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补充医疗保险,每人120元,共87.636万元,进一步降低原建档立卡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持续推进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试点镇数量扩大至4个。持续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积极筹划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我市黄桥革命老区发展;将2022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资金600万元,专项用于“富民强村示范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预计上半年全市各村可实现村营收入1.4亿元。受宏观调控影响,集体资金收益率有所下降,加上政策性奖励资金一般要到每四季度才能结算,影响了村营收入的到账,对比上年同期下降近1000万元。其中,一季度实现村营收入6619.7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近400万元。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积极申报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二轮延包试点和“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上半年,我市农村产权交易成交标段1111个,同比增长52.4%。成交总金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土地经营权成交标段333个,同比增速106.83%,成交总金额10872.56万元,同比增速37.45%;水面经营权成交标段104个,同比增速50.72%,成交总金额182.93万元;集体资产成交标段223个,成交总金额3073.8万元,同比增速54.29%;水利设施成交标段24个,成交总金额32.7万元;涉农项目成交标段322个,成交总金额742.45万元;四荒使用权成交标段71个,成交总金额21.53万元。放大五大区域服务中心示范效应。落实退休返聘和乡土人才选用工作,上半年拟聘用2名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选用5名乡土人才,各区域中心新招录事业人员各1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作为五支农业社会化服务先锋队在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中实时连线出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南通地区首个乡村振兴社区学院,下设“乡村振兴大讲堂”,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2022年全市通过认定和复核的新型职业农民(初级)共580名,开展社保对接补贴工作,共计补贴431名新型职业农民1540029.85元。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围绕农业电子商务、养殖专业、种植专业举办了12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培训小农户、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返乡回乡农民工等共计1869人。与扬州大学联合举办一期全市乡村治理人才培训班,培训村支书、区镇农社局主要负责人共80人。与南通科级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两期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培训规模种植户130人。2023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52元,增幅5.1%,保持南通市第一。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质态有待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型企业偏少,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偏低,“五个一”产业中“一粒米”还没有培育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需要推进产业主体抱团发展。二是乡村面貌仍需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置等任务较重,乱搭乱建、乱堆乱倒、移风易俗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进度偏慢。三是基层力量亟待加强。涉农项目和资源较为分散,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新生代农民、职业农民需加快培养。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务及举措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一个目标、两项行动、三大重点,进一步抓好抓细“三农”工作,有序推进全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省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奋力书写“农业强市”新篇章。

(一)聚力特色高地打造,发展高质高效现代“新农业”。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规范种植大户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确保粮食年单产全省十八连冠。全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市桑园面积稳定在5.7万亩以上,建立2个千亩油菜生产基地、10个百亩以上绿色蔬菜产业基地、2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实施“亚夫科技服务项目”,集成山羊养殖5项关键技术。加强科技装备支撑。深化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确保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5%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8%以上。建设40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确保农业用水效率提高5%。完成“稻米+禽蛋”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五大区域中心建设,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5个。完善“5+N”全产业链体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培育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新增2家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新增1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成具有省级影响力的农产品特色展馆。建强现代产业支撑平台。高标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村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标杆,确保新开工重大项目33个以上,总投资超过25亿元。完成农产品产地冷库建设任务4个以上,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认真实施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项目。建成省级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完成全年66.46万亩秸秆还田(含犁耕深翻)目标任务。确保全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始终动态稳定在75%以上。争创“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建设“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二)聚力示范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农村”。

强化乡村振兴示范打造提标扩面。高标建成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9个先进村,遴选培育6个后备创建示范村开展项目储备建设,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传统保护村落1个,建成李堡镇“一镇四村一卫星”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内涵。分类开展13项人居环境标准化提升重点行动,争创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市)。培育省市级生态美丽宜居示范培育镇2个、培育村20个,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个。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保障农村公路、河道、供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等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探索搭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新增公交邮路5条、村邮驿站20个。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和三个“一张图”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三)聚力增收途径拓展,加快培育富裕富足“新农民”。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力争建成1家省级农民实训基地、4家南通市级农民实训基地、2家海安市级农民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农民创业孵化园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开展2023年新型职业农民申报认定工作。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有序实施2023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整合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以上。强化创业创新平台服务功能。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粮食物流园区、电商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平台孵化功能,吸引更多中小创业项目落户。深化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示范基地+示范点+小农户”路径,提升联农带农效应。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项目,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南通市级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发展金融支农服务。增加玉米和大豆保险,丰富政策性农业保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