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来源: 综合科 发布时间:2024-10-18 15:07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以实施“区域示范、全域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积极推进粮食增产、产业增效、乡村增色、农民增收、改革增势五“增”行动,推动“三农”全年工作呈现良好开局。以与陕西省略阳县东西部协作为试点方向,获批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机制共建型),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规模养殖类),通过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三年评估,20个村入选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全省上半年大宗鱼类渔情调研会在我市召开,数字大田建设经验获央视朝闻天下、新闻联播、人日报和中国之声等顶流媒体先后报道。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聚焦稳产保供,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锚定120.22万亩粮食、5.38万亩油菜、4.21万亩大豆、6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落实到镇到村到户到田。夏熟小麦、油菜继续丰收,小麦单产和总产均为增产趋势。水稻育秧素质总体较好,在全省秋播质量评估活动中获评A级(好)。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统筹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部级化肥减量增效和省级耕地保护与提升项目,建立部级“三新”技术示范区1个、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个,共1.2万亩。总投资9828.5万元的国债项目3.56万亩10个项目已全部完成招标,目前总体进度达50%以上,财政补助的2.22万亩初步设计已编制完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统筹推进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规模养殖类)、省级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加快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通过省级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认定14家,新增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省级2个、南通市级2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4%,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8%,建成建成省、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省、市级“无人化”农场8个。推动绿色可循环发展。建成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区域站、2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稻麦周年杂草综合治理示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病虫害实际损失率控制在1.7%左右,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近20吨。农产品生产入网主体打印追溯标签占比100%,巡查检查20167次,快检农产品40542批次,巡查和抽检覆盖率均为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截至2024年5月底,生猪存栏34.2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06万头,生猪累计出栏28.17万头;蛋鸡存栏1712.14万羽;肉羊存栏26.98万只。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14.5万亩次,产量40.2万吨,均与往年持平,建设“菜篮子”蔬菜保供基地1.2367万亩;果品种植面积1.37万亩,产量0.45万吨,面积与产量较往年持平;水产养殖面积21.57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05%,特色水产品放养面积17.91万亩,占全市淡水养殖面积的83%。春蚕饲养量5.4万张,总产茧2392.2吨,总产值1.6亿元,平均张产茧44.3公斤,比去年多1.3公斤,平均张产值2968.1元,比去年增加14%。

(二)聚焦产业增效,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5+N”产业体系逐渐健全。围绕我市“一粒米、一只蛋、一群鱼”等主导产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5个。建成扬州大学海安高架草莓扩繁基地和光明村蔬菜共富集散中心。签约项目18个,其中纳入省重大项目调度系统作为项目储备的11个,目前实际完成总投资18.7亿元,其中投入超亿元的项目为10个。蓉和怡心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递补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5家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4家海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23家省级以上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19.18亿元,增幅2.1%。完成2024年家庭农场项目库建设,获批中央财政资金220.1万元,补贴17家家庭农场。农业品牌体系得到壮大。完成2023年度南通市品牌农业项目(江苏天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通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的验收,申报2024年度南通市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3个,可获40万元扶持资金。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上半年,完成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答辩和李堡杨庄数字乡村平台验收工作,完成品建村智慧种植基地建设及云买菜项目的竣工验收,完成农业农村部数字畜牧创新应用基地(蛋鸡品种)、区域农业服务中心智慧化平台和“寻味海安”小程序及村邮驿站升级改造项目的立项和采购。我市“寻味海安”电商平台的经验和做法获“乡村振兴看江苏”专题报道。

(三)聚焦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和美水平。

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编制2024年示范片区(涉及18个村)规划,启动培育村建设项目。2022-2023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先进村(29个)实施227个项目438个子项目,投入资金2.87亿元,其中336个子项目已完成审计,占比76.76%。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重点工程项目开工率达98.5%,完工率达33.85%。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6月17日正式发布含五大类、22个子体系的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体系。年度“四清四化”合格村通过率为96.6%。户厕改造2024年采取集中采购模式,任务目标10000座,截至2024年6月17日完成8982座,完成率89.82%。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处理投诉举报及违法线索57起,立案查处44件,结案41件,罚没金额13.58235万元。海洋和内陆水域安全方面,上半年查扣浮子筏6只,清理非法网具120余口,查处海洋渔业安全类案件4起,查出农渔业领域涉氨企业9项安全隐患并进行逐项消号。

(四)聚焦改革增收,进一步提升富民强村水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试点镇扩大至5个。2023年省级督查激励奖励资金600万元角斜镇汤灶村韭菜黄项目,主体项目已建设完毕,6月底前全部完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村科学制订2024年度村级预算,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半年,全市实现村营收入1.4亿元。线上产权交易实现全覆盖,成交标段数1079个,同比增速15.5%,成交总金额1亿元,溢价总金额161万元。一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9元,增幅6.7%,南通市排名第二。积极推进改革试点。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构建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获批省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除构建产业联盟利益联结机制之外,其余六个子项目均已启动。申报2024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任务7万亩,获批中央资金700万元。完善三级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县级应急作业服务大队8人,镇级应急作业服务小队共15支32人,农机一线作业服务队共13支326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12家农民创业孵化园,建成农民实训基地省级4家、南通市级6家、海安市级2家。对2020-2022年度职业农民开展资格复核,复核通过职业农民523人。上半年,举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班3期、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1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3期,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质态有待提升。乡村多元价值挖掘不充分,产业业态偏单一,欠缺集观光、游玩、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五个一”特色“优势链”有待延伸和补强,果蔬产业体系尚未成熟。农技应用水平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重大项目偏少,农业品牌多而散,集成度不高。

二是乡村面貌仍需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推进不平衡,污水处置、垃圾处理、河道治理、户厕改造等方面管护力度有待提升。村庄清洁行动仍有堵点难点,老百姓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积极性还不够强。

三是示范创建不够有看点。各片区之间示范建设水平还不平衡,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标准不够高,进度需加快,各片区、各镇街还未形成亮眼的循环线,各部门在协调资源、示范点位打造方面,不能充分形成合力。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务及举措

(一)稳产保供、质态提升,打造“全国高质高效现代农业新高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新技术、新模式集成与应用攻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百千万”示范工程,力争粮食单产保持全省冠军水平。加强科技装备支撑。与扬州大学合作共建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力争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5%,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以上。全力打造“5+N”产业体系。放大“五个一”特色产业优势,培育汤灶韭黄、南莫食用菌、雅周芋头等产业。积极组织墩头镇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指导相关村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强产业载体平台。高标准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盒马食品智能产业园建设,打造“盒马村”。

(二)区域示范、全域整治,打造“东部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天地”。打造示范典型。遴选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南通市级4-5个、海安市本级21个。高标准培育18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体系,统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厕、生态河道建设、生活垃圾治理和三线整治等,推动全域建设“美丽庭院”“美丽菜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一事一议奖补路”项目,和50个村邮驿站、19个生鲜驿站的技术改造。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三)以人为本、引育并举,打造“江苏省富裕富足新型农民新福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确保全市行政村营收入70万元以上全覆盖。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每年力争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培训高素质农民不少于2000人。争创国家级农民实训基地1家,新增农民实训基地省级1家、南通市级2家、海安市级4家。深挖农民增收潜力。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四)因地制宜、顺应规律,打造“长三角地区稳慎稳健农村改革实践新阵地”。统筹抓好上级农村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完成社会化服务试点重点县任务。探索集体经济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路径。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经营权退出机制,落实好县、镇、村三级工作职责。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宅基地建房管理,做好宅基地“增减挂钩”工作,盘活利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行体系。健全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规范操作流程,促进农村产权交易流转规范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