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总结
“十三五”和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各级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等风险挑战,千方百计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主要成绩和工作亮点
1.粮食总产稳定保持在60万吨以上,有望连续十五年全省第一。全省夏收夏种暨粮食稳产增效现场推进会和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现场推进会在海安召开。
2.突出稻米、禽蛋、蚕桑、水产、蔬果五大特色产业培育,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家,李堡镇光明村获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有望达80%,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9.8%。
3.新型主体队伍迅速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42家,创建省市县示范农场105家,培育新型合作农场60家,进入省政府优先扶持名录合作社79家,累计持证职业农民39684人,占从业人员的59.9%。
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3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8家;获批省级产业化示范联合体5家,15家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9家企业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南通蛋鸡、水产、稻米3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分别在海安召开并授牌。
5.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0.88万亩,建设标准提高到3500元/亩,占比达93.05%,南通第一,全省前列。高标准规划洋蛮河品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48%,成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6.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全市8581户、14171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7000元全覆盖,海安被省确定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市。
7.海安是全省14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全市209个村改革并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营收入实现50万元全覆盖。全面开展土地确权颁证,确权颁证率达99.1%。
8.镇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人居环境示范点209个、示范片15个,全面完成目标任务,9月在全省率先通过人居环境建设调度销号(南通唯一)。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粮茧生产再获丰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调优粮食品种布局,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535万亩,预计总产12.62亿斤,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稻种植占比达81.8%、 89.2%,实现稻麦年单产连续十五年全省第一。全面启动扩桑三年行动,大力推广栽植草本桑,今年全市新栽桑5200亩,其中草本桑近1500亩,建设配套高标准小蚕共育室的高效规模现代蚕业示范区10个,新建蚕业农场65家、培育养蚕大户60个。全年投产桑园面积6.56万亩,全年养蚕13.94万张,蚕茧产值2.2亿元。
二是生猪生产恢复好于预期,“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认真落实生猪生产恢复扶持政策,加快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逐步恢复生猪产能。年底存栏生猪达28.6万头,出栏45.87万头;全年饲养家禽3400万羽、山羊100万只,与往年基本持平。全年新(改、扩建)规模猪场16家,新建存栏5万头以上的大型规模猪场3家,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82%。蔬菜产量稳中有增,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6.56万亩次,总产70万吨,设施蔬菜栽培面积7.5万亩,占比达50%,建成2家上海市外延蔬菜主供基地,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水产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07万吨,新增高效设施渔业3200亩,累计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7.5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比重达82.7%。
三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向纵深。强势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全市开工亿元项目47个、竣工亿元项目31个,开工千万元项目89个、竣工千万元项目77个,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白甸牧原猪场、国宇冷链物流、旺金干坚果加工、农产品保税物流二期等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雅周现代农业园被评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示范园创建评价获优秀等次,全省第三。着手谋划大公东部农业科技园建设。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职业农民培训教育,成立职业农民培训指导站,全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20场,培训2384人次;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农场9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家。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3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区监测,积极推进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复工,海安市春夏江淮文化生态休闲之旅二日游入选全省50条春夏乡村休闲旅游线路。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提升行动,高质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农业废弃物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设计、完善建设管护机制等八项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提前完成,在省率先销号。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废弃物治理实现突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探索推行林木管护长效机制。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成立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执法中队,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2%以上。
五是农业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再配套”的项目建设机制,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成2019年5.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内土地流转率达70%以上,亩投资标准提高到3500元。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会、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推进暨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海召开。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巩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县)建设成果,以农机“两融、两适”为路线,加快推进农机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农机具,加大农田“宜机化”建设,引导、扶持农机服务主体规模化建设。5月28日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六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村级经济进一步增强。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标准不降、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四不”原则,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以产业就业扶贫、兜底扶贫等为重点,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全面开展帮村帮户各项行动。被省列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全省6家。成立了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优化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摸排相对贫困人员7994户12488人。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所有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土地确权颁证,颁证率达99.1%。有效拓宽金融保障机制,主要种植业品种小麦、水稻险种承保面达90%以上,能繁母猪和奶牛应保尽保。全省首家公益林政策性保险保单在海安开出。扎实推进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整治工作,有效保护12个传统村落和5个传统建筑组群。壮大村级经济综合实力。继续推进“百企联百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加快启动实施联建项目。全市已开展村企联建村有209个,联建率100%,已登记合作项目220个。加快推进强村加油站建设。全市今年有望实现村营收入50万元以上全覆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4755元,增幅6%。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
四、2021年工作打算
2021年,全市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切实增强发展动能,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奋力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积极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村,率先行动,探索经验,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分类指导、梯度培育,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乡村振兴先进村35个,确保走在南通前列,力争建设南通市级示范村、先进村各10个,其中产业兴旺类、生态宜居类、乡风文明类、治理有效类、生活富裕类各2个以上。
2.着力提升稳产保供能力。夯实提升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洋蛮河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农机化向“两全两高”转变。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优质中强筋小麦、优质水稻种植占比均达90%,继续叫响“海安大米”品牌。继续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加速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切实努力确保“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年生猪存栏35万头以上,出栏60万头,蔬菜播种面积达26.8万亩、建设工厂化养殖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池塘生态化改造面积2000亩以上。持续推进扩桑三年行动,积极培育蚕业家庭农场为重点的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加速蚕桑种养技术高效省力化进程。全年新栽桑园6000亩,新建蚕业农场20家。
3.加快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推进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全市新建(含扩建、续建)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额达6亿元。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家,新创建各级示范农场20家;建成新型合作农场80家,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200人次。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引导发展乡土特色产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以上,生态健康养殖比重98%以上。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步伐,推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融合拓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业态。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4:1;培育5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2个。
4.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7万亩,高标准建成洋蛮河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3%,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55%。巩固提升人居环境示范区域建设成果。改造升级30-40个人居环境示范点,完成192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区镇城镇管理示范街创建。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继续推进“强村加油站”建设,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5%以上;村营收入超10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70个,10%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分红。
5.积极深化各项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试点工作,切实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手开展“政经分离”试点。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