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2022年小麦秋播技术意见
来源: 作栽站 发布时间:2022-09-13 10:04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我市夏粮小麦生长期间总体风调雨顺,属于丰产气候年景。各级农技部门通过抓好各项促补措施落实,加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全市夏粮实现增产增收,小麦统计单产保持14年全省第一。小麦是我市夏粮主体作物和面积最大的越冬优势作物,对于稳定全市粮食总量意义重大。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秋播一季定全年,各地要增强粮食安全大局意识,认真分析今年秋播形势,早预案,早行动,确保种足种好,抓好秋播各项关键技术落实。

一、推广优质品种,调优品种布局。

今年主推品种镇麦12号、农麦88,示范扬辐麦13和扬麦29等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黄花叶病重发地区或田块要改种宁麦13等抗病品种。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强化与面粉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联动,推进产销衔接。

二、突出重点环节,夯实稳产基础。

1、农机农艺配套,确保秸秆还田质量。一是水稻秸杆要切碎、匀铺。碎草切碎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匀铺不到位需人工辅助撒匀;二是埋草深度要达标,提高整地质量,创造小麦适播条件。埋草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防止稻草富集于播种层,影响种子抱土;三是播后适度镇压。播后适度镇压可确保种、土紧密结合,防止吊空苗及土壤跑墒,是防止干冻死苗的重要措施;四是播种时适当增加播量,基肥中增施氮肥。一般基肥中应增加总施氮量10%左右的氮肥,防止秸秆腐熟过程耗氮影响壮苗。

2、立足冬前化除,坚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选用安全药剂,防止冻药害发生。

三、落实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1、坚持种子处理和化控壮苗。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防止种(土)传病害;做到播前晒种,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适期早播小麦可采用多效唑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防止冻害)。化控制剂拌种要做到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达到播种深浅一致的要求。

2、坚持适期、适量,做到机械匀播。一是适期播种。根据我市种植茬口特点和品种的特性,小麦适宜播种期10月25日至11月5日,最迟不超过11月10日。切忌在10月25日前过早播种,防止小麦提前拔节发生冻害;不要带烂播种,宁迟勿烂,烂种不如不种。各地要及早做好秋播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适期范围内,按照适墒、适深、适量匀播的要求,突击抢播。二是适量播种,做到机械匀播。2022年夏收小麦丰收,主要得益于天气条件好,生产上不具备重演性。因此今年秋播要克服侥幸心理,防止盲目加大播量。具体播种量要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等因素综合确定。我地常规小麦品种(宁麦13等)正常年份适期内适宜亩播量7-8公斤,基本苗控制在13-15万/亩,大粒型品种镇麦12等适期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适期早播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左右;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6万以内。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采用机械条(带、匀)播方式播种,精准控制播种量,做到播深适宜、落籽均匀、深浅一致,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实现齐苗、匀苗、壮苗。

3、坚持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期、适量播种的小麦,按亩产450-500公斤产量目标,每亩总纯N量掌握在16公斤左右,基肥每亩用高浓度配方肥20-35公斤(中低浓度配方肥按标量折算)+尿素5-10公斤+优质有机肥(畜禽人粪)。有机肥不足的农户,适当增施配方肥;小麦3-4叶期及时增施分蘖肥(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基肥+分蘖肥总纯氮9-10公斤左右,种田大户也可基、蘖肥在耕翻前一次性施足,降低用工成本。

4、坚持沟系配套。各地要总结往年经验教训,立足防灾减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配套田内外三沟,确保“一方农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田间竖沟间距要达到2.4米或3.6米,沟宽20厘米、沟深25厘米以上;横沟间距30米以上,沟宽20厘米、沟深40厘米左右,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特别是里下河地区土质粘重,在秋播中要坚持先开沟后播种,提高沟系配套水平,增强抗灾夺丰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