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如其来的-5℃低温让我省草莓种植户措手不及。尤其是中北部,根据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反馈,有的高架种植由于保温不到位,草莓植株已经半休眠;有的地面种植,由于棚头未密封,出现冻花冻果现象。根据中国天气网显示,预计月底还有一波更低温度(-10℃左右)寒潮来袭,全省草莓种植户即将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早预防、早准备,江苏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商讨制定了“控湿增温,抵御寒潮”的紧急措施,供全省草莓种植户参考。
一、严控湿度
大棚湿度高,即水汽含量高,不仅会延缓白天棚温升高;夜间水分还会附着在花果表面,增加染病风险;遇到零度以下低温,还会迅速结冰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因此,抵御寒潮危害,首要是降低棚内湿度,紧急措施有:
1、垄沟内铺设地膜,阻断土壤水汽来源;
2、适度通风,每天有一定时长的通风,以加大水汽输出棚外;
3、铺设干草或秸秆,吸附大棚内水分,降低湿度;
4、低温期尽量减少补肥水,确需补水,采取小水,杜绝大水灌透,减少人为增湿;
5、停用喷雾和弥雾方法,改用烟雾剂防治灰霉、螨虫等病虫害。
二、蓄热保温
大棚内温度的热量来源主要是白天太阳热辐射和少量地热传导,热量输出源主要是空气传导。因此,大棚蓄热保温,就是要增加太阳热辐射、降低空气传热输出。具体措施有:
1、增加太阳热辐射输入
晴朗天气,日出1小时后即需打开内棚膜,让太阳光充分辐射,不仅能使棚温迅速提升,促进植株生长结实;而且能提高地面蓄热量,增加夜间地热传导。
为提高太阳辐射效率,外棚膜应该采用高透光无滴膜;若已用普通棚膜,需要及时人工拍打掉膜上水珠,增加透光度。
2、降低空气传热输出
一方面,平衡通风与保温需求,白天在满足通风降湿的基础上,缩短开棚时间,减少热量直接输出;
另一方面,日光温室要及时覆盖保温被或毛毡;普通塑料大棚则需增加内膜数量,如在贴近垄面用竹片或塑料杆增设三膜等措施,增加夜间空气传导阻隔,减少热量间接输出;
再有,必须严查棚边、棚头薄膜密封处,修补漏风点,降低热量流失。
三、加热增温
我省范围内大棚草莓,除日光温室外,普通塑料棚种植在遭遇连续低于-6℃天气情况下,已经采取控湿、保温措施后,还必须要采取人工加温,可选措施有:
1、使用煤球炉。一般每亩均匀布设6-8盏煤球炉,夜间10点后点火布置到位,可以持续供热5-6小时。此方法无需人员值守,但使用成本较高,且早晨应先通风再进棚,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2、使用增温炭块。一般每亩均匀布设5-6块,夜间10点后点火布置到位,可以持续燃烧3-4小时。此为商品性加热方法,稳定性好,无人值守,但需要盛放在铁质或陶制容器内减少着火风险,早晨应先通风再进棚,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3、使用燃油(气)加热机。一般小型可移动式,每亩布设3-4台;大型统一供热式,每棚布设2条热风筒。此方法增温快,持续性好,无人值守,但使用成本较高。
4、使用电热板加热。一般每亩布设10-12平方米,可以设定自动启停温度。此方法加热升温快,稳定性好、易于远程控制,但对供电设施要求高、初装和使用成本都很高。
草莓是耐寒性较强植物,-10℃依然能够存活。但草莓花、果不能耐受0℃以下低温,3℃以下花就容易黑心,0℃以下果就会冻伤。因此,冬季草莓大棚应该维持最低温度5℃以上为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控湿增温、保花保果”尤为必要。